行走川藏線|那條路,那紅旗——西藏“東大門”的養路故事-新華網
新華社簡介 新華網首頁中國政府網 公司官網 新聞熱線:0891-6282560 投稿郵箱:xhwxzpd@163.com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4 12/13 16:12:08
來源: 新華社

行走川藏線|那條路,那紅旗——西藏“東大門”的養路故事

字體:

  新華社拉薩12月10日電(記者林建楊、劉洲鵬、魏冠宇)冬日陽光下,公路從藏東昌都的群山間蜿蜒而出,繼續向天邊延伸。這裡是317國道、70年前建成通車的川藏公路北線。

  1954年建成的川藏、青藏公路,“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其中,川藏公路北線跨過奔涌的金沙江,通向西藏“東大門”昌都市江達縣崗托鎮崗托村——西藏的第一面五星紅旗1950年在這裡升起。

  10月21日拍攝的“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藏式樓房(無人機照片)。旦增努布 攝

  這條“天路”上,仍然靜靜佇立着舊時的道班房,國旗在屋頂飄揚。

  37歲的斯朗曲培是昌都公路事業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江達養護段一工區負責人,也是崗托鎮第三代養路人。從前,他的父親和工友從這所道班房出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復一日維護着這段路,清理塌方、修複路面,確保行車安全。

  斯朗曲培兒時最愛看國道上過往的汽車。“那時候車少,每見到一輛車,我都很興奮。”斯朗曲培回憶,國道過去是土路,夏季降雨頻繁,路面塌陷坑洼,車輛通行艱難,一旦發生滑坡、泥石流沖毀國道,則徹底無法通行。

  “我們24小時待命。有時凌晨遇到突發情況,要連夜搶修,確保天亮前恢復通車。”斯朗曲培説,父輩除了鋤頭、十字鎬等簡單工具,只有赤手空拳;土路上冬天結冰,沒有融雪劑,只好層層掩土,防止車輛打滑。

  2009年,長約21公里的江達養護段一工區整合了包含317國道西藏境內首個道班在內的兩個道班;同年,國道由土路變成了堅實平坦的瀝青路。

  “路對我們太重要了。路好了,靠跑運輸,一年有五六萬元收入。”崗托村村民達曲説。崗托村黨支部書記阿旺江村介紹,全村92戶人家,擁有170多輛大卡車。這座昔日西藏解放第一村,家家戶戶遍插國旗。

  斯朗曲培正在駕駛裝載機(12月7日攝)。蔣夢辰 攝

  隨路而至的車輛川流不息。“這幾年來往游客多了,綠牌新能源車也多了,很漂亮。”工區工人曲美玉珍説,“我們保障的是崗托鎮居民和游客的幸福路,感覺很自豪。”

  如今,數百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區取代了逼仄矮小的瓦房。工區院裏停放着裝載機、挖掘機,生活樓、活動室舒適寬敞。

  斯朗曲培10歲的女兒次仁旺姆在崗托鎮第一小學讀書,放學後常到工區找父親玩耍。“老師講過,這條路穿過了西藏很多很多的山……爸爸説,他的工作就是讓路保持‘健康’,讓大家可以安全通過。”

  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數據顯示,1953年至2023年,國家累計投資3250.96億元用於西藏公路交通建設;截至2024年7月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2.33萬公里,666個鄉鎮、4596個行政村通了硬化路。

  10月20日,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境內拍攝的山路(無人機照片)。旦增努布 攝

  機械操作取代手工修路,工區取代道班,但樓頂的五星紅旗依然鮮艷。它見證的故事,和國道一樣悠長。

【責任編輯: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