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行進式呈現西藏之美!-新華網
新華社簡介 新華網首頁中國政府網 公司官網 新聞熱線:0891-6282560 投稿郵箱:xhwxzpd@163.com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4 10/31 15:39:22

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行進式呈現西藏之美!

字體:
  “跨越山海 格桑花開——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大型融媒體活動,通過17天的行進式直播和系列短視頻,用新媒體表達充分展示了西藏發展成果,進一步提升了西藏旅游熱度,為推動西藏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交流注入新動能、開闢新空間、打造新&&。
  圖片
  “在西藏,人與自然是彼此需要的。西藏美,美得純粹,美得乾淨。你一定要好好享受當下,享受這一刻的風景。”總台主持人朱迅曾17次進藏,每次都能感受到萬物生靈的治愈。
  圖片
  “這裡有令人震撼的布達拉宮,五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日喀則)。在西藏,我與熱情友善的當地人度過了愉快的時光。”柬埔寨文化使者諾羅敦·珍娜向世界人民推薦美麗的西藏。
  圖片
  西藏是讓人心馳神往的地方,也是許多人的“此生必去地”。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視聽新媒體中心、英語環球節目中心(CGTN)、西藏總站、北京總站、西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西藏廣播電視台等單位共同推出的“跨越山海 格桑花開——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大型融媒體活動於10月25日圓滿收官。
  該活動於10月9日在北京啟動,10月11日重陽節當天首次在珠峰腳下舉辦“世界之巔”珠峰詩歌音樂會。
  隨後節目組從珠峰出發,共歷時17天,深入藏東明珠昌都、世界青稞之鄉日喀則和藏西秘境阿里三地,行進了14000多公里,通過12場直播及系列短視頻,開啟了一次文化深度體驗之旅、發展成就展示之旅、創新交流合作之旅,行進式、全景式展現了西藏壯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歷史文化與絢爛多彩的民族風情;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現了西藏發展成果,提升了冬游西藏旅游熱度,用新媒體表達描繪文旅融合新畫卷。
  圖片
  節目播出後,迅速引發關注和熱議。截至10月28日,全網直播觀看人次超1.11億,短視頻播放量超5.35億,相關話題閱讀量超11.32億,收穫全網熱搜165個,熱榜63個。
  眾多網友留言稱:“西藏是一個值得反復去的地方,去年剛去過一次,看了節目又有了想再去一次的想法。”“藏族傳統服飾原來有這麼多種類型啊,每一套都好好看!等我去西藏,我也要穿一穿藏族當地服飾!”
  ▍新媒體産品打造沉浸式體驗 讓世界看到大美西藏
  “跨越山海 格桑花開——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大型融媒體活動將西藏壯美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人文歷史相結合,通過總台主持人及嘉賓們的沉浸式體驗、新媒體語態傳播,多維度全方位展示大美西藏。
  在12場直播中,探秘團由總台主持人、CGTN記者、歌手、演員、奧運冠軍、旅行博主等不同領域的嘉賓們組成,他們既沉醉於雪域高原的聖潔美麗,又感慨於當地藏族同胞的質樸、善良和當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管是在昌都芒康千年古鹽田體驗制鹽日常,還是在日喀則了解藏族傳統樂器扎念琴製作技藝,抑或在阿里近距離感受宣舞的魅力,探秘團一邊行走,一邊打開一個個屬於西藏的“盲盒”,邂逅沿途不期而遇的風景和動人故事,地方嘉賓也當起了代言人,紛紛熱情介紹了自己引以為傲的家鄉及特色美食,美景,美好的故事。探秘團每到一處,西藏的廣袤土地便成為歌舞的海洋,一幅幅生動的文旅畫卷便徐徐展開。
  圖片
  通過一路前行一路探訪、一路直播一路分享的方式,本次融媒體活動設計推出了大量新媒體産品,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冬游西藏”的話題持續出圈,讓觀眾領略不一樣的冬日西藏之美。有感於西藏的風景之美和文化魅力,網友們紛紛留言點讚、直抒胸臆。“西藏芒康千年鹽田超出片”“被阿旺草原的饋贈饞哭了”“高原的美羊羊長啥樣”“佩枯錯畔藏式穿搭秀太潮了”等上榜熱搜。
  總台還持續發起“去西藏的100個理由”的話題討論,並推出新媒體産品。邀請嚮往西藏、去過西藏、與西藏有不解之緣、特殊情愫的嘉賓參與其中,向網友推薦“去西藏的100個理由”。
  已經第6次進藏的CGTN記者楊欣萌,在分享時説西藏是她見過的最純粹的地方,且每次來的目的都一樣,“想看從未看過的風景”。演員陳坤直言:“冬天去西藏可以去等待日照金山,感受天空和湖水別樣的藍,看巍峨的雪山與皚皚的白雪交相呼應。”總台主持人龍洋也&&:“西藏的每一片土地都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去西藏開啟一次色彩的體驗之旅,每一種顏色都講述着一個故事,讓心靈與自然的色彩共鳴。”
  被西藏美景深深折服的柬埔寨文化使者諾羅敦·珍娜説:“對於這趟美麗的文化探索之旅我感到十分興奮。”西藏旅游推廣大使王星越説:“去西藏,100個理由都不夠!”只有真正走進西藏的人,才會感受到大美西藏的魅力。
  不管是節目還是宣推海報及系列短視頻,展示出來的新媒體感、年輕態不僅拉近了與觀眾網友的距離,也行進式為網友解鎖西藏旅游新路線,充分展示西藏的自然風光之美、歷史人文之美、民族風情之美、包容開放之美。
  ▍央地聯動賦能西藏文旅,融媒體傳播矩陣助力冬游西藏熱度不斷攀升
  為了讓觀眾網友透過鏡頭看到一個鮮活、立體的西藏,“跨越山海 格桑花開——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大型融媒體活動在17天的探索之旅中,將鏡頭對準西藏的特色美景美食、歷史文化和非遺傳承故事——
  在壯觀美麗的來古冰川、聖潔幽靜的佩枯錯、開闊奇幻的札達土林等地,感受西藏自然景觀的壯觀;深入千年古鹽田、嘎瑪鄉藏藝谷、拉普村等地,體驗制鹽技藝,學習傳統歌舞,了解非遺技藝,近距離感受西藏的多彩文化;走進神秘悠久的古格王朝遺址,尋覓輝煌璀璨的象泉河流域文明……
  融媒體矩陣聯動,提升傳播聲量。總台充分發揮融媒體矩陣的傳播優勢,通過線上線下,大屏小屏,國內國際等多種融媒體傳播要素組合,除新媒體&&,《新聞聯播》報道啟動儀式相關內容、《晚間新聞》《新聞直播間》《第一時間》《中國新聞》、CGTN《文化速遞》《中國24》等眾多大屏欄目對活動進行報道,《東方時空》持續三天對活動進行相關報道,節目傳播聲量大幅提升。
  央地合作,西藏地方融媒體矩陣助力宣推。在進行了700多場聯動直播的同時,中央駐藏媒體、西藏自治區主要媒體、重點賬號、七地市融媒等在全網多&&對活動進行不同形式的持續報道。
  同時,節目與熱播劇《日光之城》聯動,邀約劇中主演參與節目,雙向奔赴,引流傳播。除了線上傳播,活動還加大了線下的推廣力度,在城市廣場,在大街小巷,在火車站,在航線航班,不僅僅在西藏,包括北京、福建、陜西、河北、重慶、吉林、上海、山東、天津、黑龍江等援藏省市超500個戶外大屏輪番播放節目相關內容。
  多家海外媒體多維報道,向世界展示西藏發展成果。不僅珠峰詩歌音樂會匯聚了CGTN5位外籍主持人和記者,在後續文旅節目中,王慕林(埃及籍)、CGTN阿語部記者趙楠與嘉博(阿根廷籍)、王曉川(西語部)還分別走進日喀則和昌都,用國際化視角分享他們在西藏的點點滴滴,CGTN各&&也對節目及相關短視頻做了重點傳播。
  截至北京時間10月27日17時,CGTN英西法阿俄多語種&&共發布相關內容1129條,獲得海外閱讀量1.29億次,獨立用戶訪問量1.18億。
  通過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央地聯動,融媒體傳播矩陣聯合傳播,節目傳播度、美譽度、影響力持續加大,西藏不再成為嚮往的遠方,而是即刻出發的目的地,這也助力冬游西藏熱度不斷攀升。
  ▍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聲量,以文藝精品彰顯總台站位
  10月11日,“世界之巔——珠峰詩歌音樂會”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舉行,這是首次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腳下舉辦的詩歌音樂會。本次詩歌音樂會恰逢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登高,唱響勇氣與夢想,讓詩歌與音樂頂峰相匯,打造兼具視聽享受的文藝精品。
  音樂與詩歌一樣,是超越國界的藝術語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文藝創作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日喀則珠峰少年合唱團演唱了《我的家在日喀則》,藏族歌手降央卓瑪用最真摯的歌聲唱出《心中的高原》,向世界唱出對祖國和家鄉的無限熱愛。
  在節目《經典詩詞串燒》中,5位CGTN外籍主持人朗誦了《詩經•蒹葭》《望岳》等古典名篇佳作,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感受中華詩詞之美。
  圖片
  夏伯渝曾五次嘗試登頂珠峰,是用假肢登頂珠峰的“中國第一人”。同樣,西藏詩人陳人傑憑藉對文學創作的執着追求,不斷攀登文學的高峰。二人與剛強搭檔一起朗誦詩歌《喜馬拉雅》(節選),歌頌珠峰的雄奇壯美,彰顯着勇攀高峰的夢想與永不言棄的勇氣。
  圖片
  攀登藝術的高峰離不開超越自我。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藝術家們用英文朗誦與藏語演唱相結合的方式演繹四大名著。
  離節目開始僅不到半小時,王洛勇和馮滿天兩位藝術家一拍即合,現場決定即興表演,用中阮為英文版《出師表》配樂。洛勇用英文深情頌出諸葛亮的報國之心,搭配中阮柔和靈動的音色,在世界之巔的直播舞&上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的藝術“冒險”,正如王洛勇在節目中説到的,是眼前的珠峰給了藝術家們超越自己的靈感。
  圖片
  首次舉辦“世界之巔”珠峰詩歌音樂會是總台深化“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播的生動實踐,不僅是對詩歌藝術的一次創新之舉,更是精神領域不斷挑戰自我、勇攀高峰的一次挑戰之舉;不僅呈現了西藏原汁原味的表演,也讓藝術跨越界別、跨越時空,讓世界聆聽珠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勇攀文藝創作的高峰。
  文藝創作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奮進力量。“跨越山海 格桑花開——乘着大巴看中國•西藏行”大型融媒體活動,從自然美景到人文歷史,從生態保護到非遺傳承,通過17天的行進式直播和系列短視頻,用新媒體表達充分展示了西藏發展成果,向全世界講述新時代團結、富裕、文明、生態的西藏故事,進一步提升了西藏旅游熱度,為推動西藏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交流注入新動能、開闢新空間、打造新&&。
【責任編輯: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