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8月23日電(旦增努布 實習生司秦菱)近日,記者探訪皮央和東嘎遺址,來到遺址的山腳下時,看見一位老人正在為前來參觀的游客作講解。盛夏的日光下他半佝僂着身子,將佩戴助聽器的耳朵湊近游客,耐心介紹着遺址。
阿旺米朗,一位來自西藏阿里扎達縣的80歲高齡的老人。

圖為阿旺米朗向游客介紹遺址(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皮央和東嘎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藏古格王朝時期的歷史遺存,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以北62公里,由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石窟群組成。

圖為皮央和東嘎遺址(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1987年,札達縣東嘎村土生土長的阿旺米朗覺得要把祖輩留下的歷史文化遺址,尤其是精美的壁畫留給後輩,心中便萌生起保護該處遺址的想法,並自發成為遺址的保護者。到今年,他已在皮央和東嘎遺址守窟長達36年。
36年裏,阿旺米朗承擔起檢查墻體滲水、壁畫保存、修復道路等工作,同時號召東嘎村村民一起投入遺址的保護工作。

圖為阿旺米朗(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從遺址腳下一條蜿蜒的石頭路依山而建,一直延伸到洞窟門口。“這裡以前沒有路,都是土坡。”阿旺米朗介紹,以前想要到洞窟參觀,都得手腳並用爬上去。1998年,他開始推動修建山上的道路,號召東嘎村村民一起背着石頭上山,揮鋤挖土,用了幾年的時間才修成了如今的石頭路。

圖為皮央和東嘎遺址處的石頭樓梯(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石窟遺址是祖輩留下來的,如果不保護,非常可惜,對後輩也沒法交代,文化傳承不能斷啊。”阿旺米朗感嘆道。
36年前,皮央和東嘎遺址只有1位守窟人,而如今整個東嘎村的村民都成了遺址的守護者,村民輪流到皮央和東嘎遺址為游客帶路講解,最年輕的只有20歲。
阿旺米朗與東嘎村民竭盡全力保護着遺址與洞窟內的精美壁畫。由於光照會影響壁畫的保存,洞窟通常是關閉的,只有當游客來訪,村民們才會打開洞窟的大門。“洞窟裏不能拍照,手機的閃光燈對壁畫造成損壞,”阿旺米朗説,每當有游客舉起手機拍照,我們立即提醒游客。

圖為守窟人阿旺米朗與村民合影(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如今,耄耋之年的阿旺米朗爬上石梯到洞窟口相當不易,年輕時只需要20分鐘的路,現在需要1個小時左右。阿旺米朗的家人擔心他身體扛不住,勸他不要這麼賣力,但“倔強”的他總説:“以前,這裡沒人管的時候我來管了,現在我要管到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