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市)體育行政部門、發改委、教育局、民委、人社局、住建局、交通運輸局、農業農村局、文化局、衛健委、旅發局、林草局:
現將《西藏自治區戶外運動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區體育局
區發展改革委
區教育廳
區民委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區住房城鄉建設廳
區交通運輸廳
區農業農村廳
區文化廳
區衞生健康委
區旅游發展廳
區林草局
2023年8月11日
西藏自治區戶外運動産業發展
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於全國戶外運動大區建設的決策部署,立足我區得天獨厚的戶外運動資源,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戶外運動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加快促進體育消費,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印發的《戶外運動産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西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區實際,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西藏戶外運動産業現狀和發展形勢
“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區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重要目標,轉型發展登山運動為重點任務,大力推進大眾登山、登山環保、登山救援、登山科考等工作,登山運動展現新作為。科學發展戶外運動、着力培育品牌賽事活動、努力構建健身休閒賽事體系,基本形成“水陸空”全覆蓋的戶外運動産品供給體系,戶外運動産業邁出新步伐。
當前,我區戶外運動産業尚處於發展初期,規模不大、布局不優、供給不足、人才緊缺,品牌影響力不足,戶外運動消費潛力尚未充分激活等問題仍然突出,全國戶外運動大區建設需要加強。“十四五”時期,我區將立足得天獨厚的戶外運動資源和人民群眾對增進健康、親近自然的多元需求,推動我區戶外運動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錨定“四件大事”“四個確保”,聚力“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圍繞“全國戶外運動大區建設”戰略發展目標,突出“聖地西藏、戶外天堂”主題,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依託我區豐富的戶外運動資源,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拓寬“兩山”理念轉化路徑,激發戶外運動消費潛力,打造經濟社會新興增長點。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擴大戶外運動覆蓋面,推動戶外運動産業與相關産業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戶外運動需求。
——堅持生態優先。貫徹“兩山”理念,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意識,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引導戶外運動項目綠色開發,推動戶外運動産業可持續發展。
——堅持市場主導。完善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培育多元市場主體。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增加高品質戶外運動産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激發戶外運動消費潛力。
——堅持安全發展。堅守安全底線,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加強戶外運動賽事活動安全監管,落實各方責任,完善安全體系,為戶外運動産業安全有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喜馬拉雅戶外運動産業體系。加強登山綜合服務體系建設,發展高海拔登山服務業,培養掌握多種戶外運動專業技能的戶外運動職業型人才。培育群眾參與的體驗型和競賽觀賞型戶外運動賽事活動,策劃10條精品徒步線路、1—2條精品自駕騎行線路、3—5個精品漂流區域、3—5個精品滑翔傘區域。規劃5—10個登山小鎮、徒步小鎮等自治區級戶外運動示範點。實現全區體育旅游總人數約佔旅游總人數的5%、戶外運動及相關産業規模達到50億的目標。戶外運動産業在體育領域錨定“四件大事”“四個確保”,聚力“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戶外運動産業發展環境
1.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貫徹“兩山”理念,圍繞可利用的山峰、溝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空域等自然資源,在符合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相關法律法規、管控要求和項目准入制度的前提下,積極支持在部分有條件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開展戶外運動試點。
(二)優化戶外運動産業發展布局
2.促進戶外運動産業布局協調發展。站在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高度,緊扣體育産業“金字塔型”發展架構(即:塔尖為高端化登山産業,塔身為“水陸空”一體化山地戶外運動産業,塔基為健身休閒、體育競技表演、體育文化傳播、體育用品製造零售業、汽摩運動産業和體育彩票銷售等其他體育産業),實施戶外運動“12358”計劃(即:打造以墨脫為代表的海拔1000米左右的亞熱帶戶外運動區,以易貢為代表的海拔2000米左右的亞高原戶外運動區,以派鎮多雄拉為代表的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山地戶外運動區、5000米為代表的高海拔徒步和6000—8000米山峰攀登戶外運動區),優化戶外運動産業發展布局。
3.加強戶外運動設施規劃。依託戶外運動相關資源和發展條件,梳理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規劃登山健身步道、徒步道、騎行道等線狀道路和戶外營地、航空飛行和航空旅游營地、汽車自駕運動營地、船艇碼頭、自行車驛站、徒步驛站等點狀設施。強化政府要素保障能力,保障企業市場化運營靈活度。
(三)豐富戶外運動産品供給
4.鞏固登山産業核心地位。鞏固我區登山“國內一流、世界著名”重要地位,堅持依法登山、安全登山、環保登山、科學登山,建立喜馬拉雅登山文化體系,做大、做優、做強登山産業。推動以珠穆朗瑪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寧金康沙峰、卓木拉日康峰為代表的海拔8000米、7000米級別山峰登山高端化、高質量發展,開展以啟孜峰、洛堆峰、姜桑拉姆峰、唐拉昂曲峰、桑丹康桑峰為代表的海拔6000米級別山峰體驗式登山、大眾登山,打造登山産業鏈。
5.培育喜馬拉雅戶外運動賽事活動體系。突出“聖地西藏、戶外天堂”主題,培育喜馬拉雅戶外運動賽事活動體系,促進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旅游、文化等領域深度融合,加大對賽事組織運營管理、賽事宣傳、資金等扶持力度,全力推進戶外運動賽事活動科學高效發展。
(1)積極培育國家級、國際級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承辦國家級、國際級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持續舉辦跨喜馬拉雅自行車極限賽、中國西藏登山大會、南迦巴瓦峰山地馬拉松賽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戶外運動賽事活動。
(2)着力提升區域級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支持各地(市)依託自身戶外運動資源,組織開展高水平、高質量的戶外運動賽事活動和戶外運動主題節慶活動。鼓勵符合條件的戶外運動賽事活動申報國家體育産業示範項目。
(3)協調策劃跨區域級戶外運動賽事活動。在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線路或區域策劃戶外運動賽事活動。立足建設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策劃汽車拉力賽、攀岩友誼賽、漂流友誼賽等。
(4)持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體育賽事活動。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體育,打造賽馬、賽牛、響箭、押加、抱石頭、打牛角、古朵等民族傳統文化體育賽事活動,加大民族傳統文化體育項目的挖掘、傳承力度,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煥發民族傳統文化體育的新生機。
6.策劃戶外運動精品線路或區域。結合我區戶外運動資源分佈以及交通路網布局,策劃以徒步、自駕騎行、攀岩、漂流、滑翔傘為重點的戶外運動精品線路或區域,並爭取納入國慶、春節假期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向國內外推介。
(1)策劃精品徒步線路。借鑒國內外知名徒步線路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立足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拉軌崗日山脈等山峰、溝谷、河湖資源,策劃珠穆朗瑪峰、拉巴日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朗巴拉山口、拉布吉康峰、卓木拉日康峰、冷布崗日峰、岡仁波齊峰、薩普峰、念青唐古拉中央峰、庫拉崗日峰、雅拉香波峰、南迦巴瓦峰、嘎瑪溝、吉隆溝、絨轄溝、陳塘溝、亞東溝、樟木溝、扎日溝、玉麥溝、勒布溝、墨脫溝、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波密雲杉林、納木措、巴松措等區域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精品徒步線路,促進産品特色、服務品質、營銷手段、運營技巧和品牌價值的全面提升。
(2)策劃精品自駕騎行線路。立足國道沿線昌都、林芝、拉薩、日喀則、山南、阿里、那曲的路網資源,策劃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精品自駕騎行線路。
(3)策劃精品攀岩線路、抱石區域。結合拉薩、林芝周邊擁有的優質自然岩壁,策劃難度等級各異的精品攀岩線路、抱石區域。
(4)策劃精品水上運動體驗區域。依託拉薩、林芝、昌都水資源豐富、海拔適中、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好的優勢,突出“河流旅行”概念,在拉薩河、巴松措、易貢藏布、帕隆藏布、瀾滄江等區域策劃功能齊全、管理有效的精品水上運動體驗區域,開展漂流、皮划艇、帆船等入門級的水上運動大眾體驗。
(5)策劃精品航空運動體驗區域。立足山南羊卓雍措、拉薩奪底溝、林芝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林芝巴松措等氣流相對穩定、海拔較低空域,探索發展滑翔傘、熱氣球等低空運動,策劃精品航空運動體驗區域。
7.規劃自治區級戶外運動示範點。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及用途的前提下,規劃戶外運動特徵鮮明、文化氣息濃厚、生態環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增加群眾收入的戶外運動示範點。立足拉薩、日喀則的戶外運動發展條件與基礎,規劃登山小鎮。立足林芝、山南、阿里、那曲、昌都的戶外運動發展特色與優勢,規劃徒步小鎮。推進拉薩、林芝、山南、日喀則創建自治區級戶外運動示範點。
8.豐富露營産品供給。指導郊野山區提供露營營地服務,開展多種戶外運動項目,在露營營地周邊豐富登山、徒步、自駕騎行等戶外運動設施及服務。支持在露營營地集聚區域配套規劃露營服務中心、加油(充電)站、維修站、停車場、旅游公廁、觀景&&等。
(四)優化戶外運動産業結構
9.培育戶外運動産業市場主體。培育本地具有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戶外運動企業,引進區外知名戶外運動相關企業,壯大戶外運動産業。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涉及戶外運動的協會、俱樂部在營造氛圍、組織活動、服務消費者等方面的作用。辦好西藏體育眾創空間,培育中小微戶外運動企業,壯大戶外運動市場主體。
10.推動戶外運動産業與其它産業融合發展。推動戶外運動産業與旅游産業融合發展,以登山、徒步、騎行、攀岩、漂流、滑翔傘等項目串聯景區景點、度假區,發展戶外運動為主的體育旅游産業。推動戶外運動産業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開展獨具特色的戶外運動電影、紀錄片、攝影、書籍、動漫、收藏品等創作及展示展覽活動,豐富戶外運動文創産品,發展戶外運動文化産業。推動戶外運動産業與康養産業融合發展,宣傳、普及體育健康知識和技能,積極提升高原體育的逆向康養功能和價值,推進西藏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推動戶外運動産業與現代農牧産業融合發展,鞏固拓展體育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拓寬鄉村致富道路。
(五)強化戶外運動服務支持
11.激發戶外運動消費潛力。指導有條件的商業區開設戶外運動文化特色街,從事戶外運動裝備租賃及戶外運動服裝、書籍、紀念品銷售等經營活動,增加戶外運動消費場景,打造更多戶外運動消費新機制、新業態,進一步激發戶外運動消費潛力。
12.加強戶外運動技能培訓。鼓勵各級各類涉及戶外運動的協會、俱樂部開展戶外運動技能培訓,推廣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等級認定與戶外項目領隊資格認證,建立健全喜馬拉雅戶外運動嚮導資質體系。支持開發覆蓋全年齡段的戶外運動技能培訓課程,利用各類媒體&&,創新戶外運動技能普及推廣手段,培育、擴大戶外運動參與人群。
13.推進戶外運動産業人才培養。創辦西藏山地戶外運動職業學院,培養掌握“水陸空”戶外運動技能和經營管理等能力的人才。指導有條件的區內高校及各地(市)職業技術學校根據我區戶外運動産業發展方向,開設相應專業,培養專業型和複合型戶外運動經營管理人才。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戶外運動産業工作。鼓勵相關企業聯合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戶外運動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培養戶外運動研究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加強與國內外戶外運動行業組織、機構和企業的人才培養交流。
14.建立戶外運動安全管理體系。開展戶外運動安全知識教育,戶外運動市場主體嚴格落實安全生産主體責任及企業法定代表人和實際控制人等企業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人責任,完善安全管理機制及相關措施。戶外運動項目實行屬地安全監管,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明確具體監管部門,引導戶外運動項目安全發展。對賽事活動舉辦中易發生危及公共安全和參賽者人身安全的各類風險和突發事件,制定包括醫療、救援等在內的安全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預案,建立完善賽事活動“熔斷”機制,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構建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許可機制,進一步提高賽事活動監管效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15.健全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救援體系。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發展社會應急力量,鼓勵組建戶外運動救援志願者隊伍。強化應急培訓、預警控制、救援演練等工作,完善救援標識,優化救援流程,應用科技提高救援效能,完善救援、運輸一體化的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救援體系。普及戶外安全知識,加強戶外遇險應急能力。針對各地戶外運動特色和需求,組織開展常態化的區域性戶外運動救援技能交流活動,積極推動戶外運動救援的國內外交流,構建喜馬拉雅戶外運動賽事活動救援體系。
16.建立戶外運動産業統計制度與標準體系。探索開展戶外運動産業統計工作,逐步形成全面、準確、及時的戶外運動産業統計與數據發布機制。加強戶外運動標準化建設,以標準引領戶外運動産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體育與發展改革、教育、民族事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交通、農業農村、文化、衞生健康、旅游發展、林草等部門溝通。鼓勵各地(市)研製戶外運動産業發展實施方案,強化政府在規劃引領、政策扶持、資源對接、項目落地、信息公開等方面的作用。
(二)加大政策支持
切實落實國家支持體育産業、旅游産業發展的各類稅費優惠政策,借助對口援藏力量,加強對戶外運動産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各地(市)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戶外運動産業發展。鼓勵開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四大自然資源”(即:山峰、溝谷、森林、河湖)發展戶外運動産業。
(三)加強區域合作
加強與其他省(市)戶外運動産業合作,加強資源、産品、信息和市場共享。分析區內外客源的佔比與分佈,與重點客源地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加強交流互通,突出地方特色,進一步整合優質資源,持續開發能夠滿足重點客源地群體需要的戶外運動産品。
(四)強化監督管理
加強對戶外運動賽事活動、産品質量監測的日常監督,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落實國家、自治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要求和標準,不逾越生態保護紅線,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
(五)加強宣傳引導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戶外運動宣傳活動,通過報紙、電視、新媒體等全媒體方式加大戶外運動産業發展的宣傳力度,傳播戶外運動理念,倡導積極健康、低碳環保的戶外運動生活方式,培育戶外運動文化,彰顯戶外運動價值,形成有利於戶外運動産業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糾錯】 【責任編輯: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