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嘉賓訪談 >>訪談直播

訪談直播

“南疆歌者”鞠利:放聲歌唱壯麗時代

日期:2016-06-27 主持人:張藝馨
  • 【13:00:57】

    主持人

    各位網友上午好,歡迎您點擊由新華網新疆頻道和兵團網聯合推出的嘉賓訪談。長篇小説《援疆兄弟》入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一向低調的作者鞠利,因為這部作品走進了公眾視野。6月23日,鞠利攜新書《在新疆長大》在烏魯木齊舉辦讀者見面會,引發關注。本網特別邀請到了《在新疆長大》這本書的作者鞠利本人作客節目,和大家共同聊聊《在新疆長大》這本書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的南疆情結。

    鞠老師您好。

  • 【13:01:38】

    鞠利

    您好。


  • 【13:02:01】

    主持人

    簡單介紹下《在新疆長大》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 【13:04:58】

    鞠利

    首先非常感謝新華社新疆分社的各位領導和編輯們,《在新疆長大》這本書簡單的來説就是出生在兵團的一位小孩眼裏成長的世界,他立意的背景是從新疆解放以後359旅進軍南疆,整體整編復員,到上海支邊青年、河南支邊青年、湖南支邊青年援疆的過程。説的時代剛好是文革十年的時代。這個時代是政治上比較困惑,物質上比較貧乏,精神上比較貧瘠的一個年代。是這群小孩在困惑中為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而成長的故事,還著重寫了孩子眼裏的大人世界,寫了不平凡的年代裏這群頑強的小生命怎麼茁壯成長,和屯墾戍邊具有英雄主義的老前輩們怎麼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故事。
  • 【13:05:19】

    主持人

    都説作家的創作靈感基本是來源于生活的,您創作的這部作品,其中是不是也有您自己生活的一些影子呢?也跟網友們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個人經歷吧。
  • 【13:06:26】

    鞠利

    我的成長經歷和新疆許多像我這樣的孩子是一樣的,所謂的“疆二代”是指建國以後出生在60年代左右的一批不同民族的孩子,解放以後這批孩子成長起來的故事。好多人問我,是不是寫的自傳體?我説不是,其實它是我們那一群孩子當時成長過程的一個影子,一種文學的創作。但它反映的時代是真實的時代。當初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讀了很多兵團的史書、新疆的史書,把解放以後所有年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書中都有所表現,它的歷史年代是真實的,人的精神世界是真實的,但故事是虛擬的。
  • 【13:06:47】

    主持人

    您剛也提到“疆二代”,是在新疆長大的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您覺得這一代具體是指哪一代?他們都有哪些不同于現在年輕人的特質?您覺得這一代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呢?
  • 【13:09:27】

    鞠利

    我覺得“疆二代”是口語的泛指,嚴格來説應該是解放以後出生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孩子,這是“疆二代”的具體指位。漢族群體往往説的“疆二代”就是解放以後參加了屯墾戍邊,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父輩在新疆本地生出的第一代孩子,其實大概念是指所有解放以後在新疆出生的孩子。不管怎麼説,“疆二代”構成了對新疆歷史發展很重要的一代人,不管是維吾爾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或者是漢族,這些“疆二代”在崗位上是建設新疆的脊梁。在我的後記裏,他們在充滿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但是他們又是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中成長的,後來改革開放以後又經歷了歷史最大的變化。新疆解放是一個歷史的偉大變化,文革政治困惑的時候他們也是小學到中學教育階段,然後開始改革開放,他們參加了高考,有些人沒有考上,有些精英孩子考上了,後來到了不同的城市,但最後都成為了新疆建設的主體力量。所以他們是在英雄主義時代下培養的具有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是時代轉變時期痛苦掙扎的一代,同時又是獲得時代變化的紅利最多的一代,而且“疆二代”自己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這就是變化。他們獲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比如高考,比如市場經濟。但是他們也有所犧牲,比如文革動蕩時接受的知識貧乏,還有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其實他們也是為國家做了奉獻。

    這一代人是可以謳歌的一代人,新疆的脊梁。


  • 【13:09:54】

    主持人

    您作為“疆二代”也是這個年代出生的,您的書裏寫到  ,很多“疆二代”年輕的時候都很迷盲,都想出去看一看,到了這個年齡又回到了家鄉,還是覺得新疆有一種情感在裏面。
  • 【13:11:42】

    鞠利

    對,“疆二代”的心態是很復雜的。我用一天的時間寫了這本書的後記,“疆二代”的身份認同是比較復雜的。新疆就是一個融合的文化,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對自己“疆二代”的身份認同沒有文化的障礙和地域的障礙,他們從小出生在這裏,這是他們的家鄉。但是對屯墾戍邊這一代的孩子,他們有認同困惑,長大了以後他們老是覺得這不是根,他們覺得遠方有族人在呼喚,覺得遠方有家鄉在等待,有詩歌在吟唱,這就是他們一種漂泊的心態。他們從出生以後,老是覺得這是我的家鄉嗎?我的同班同學有50個人,現在留在新疆的不到10個人,他們像候鳥一樣往回飛了,幾乎不太認同自己新疆人的特質。一方面新疆貧瘠,一方面父母灌輸的“我是山東人,我是上海人,我是湖南人……”他們想尋根,但是真正到了我這個年紀以後,比如同學聚會時,他們又一下子從祖國四面八方到了這裏,他們知道這就是我的家鄉。經過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幾十年的摔打,這是非常難的。我所看到的“疆二代”沒有用藝術的作品,比如説電影或是長篇小説來反映,偶爾是在雜文上反映的。
    這一代人構成了我們新疆文化融合、民族融合和區域融合的大背景,但現在沒有人開拓這一塊。所以我做了這些簡單的工作。
  • 【13:12:04】

    主持人

    這一代人有很多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是很吸引人的。您的第一部長篇小説《援疆兄弟》獲了茅盾文學獎的提名,這個《援疆兄弟》講的也是南疆的故事,對嗎?
  • 【13:13:45】

    鞠利

    《援疆兄弟》是我的第一部處女作,後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提名,但是名落孫山,我也不遺憾。我們能參評茅盾文學獎的有60多部,這事給了我信心。我創作《援疆兄弟》,包括《在新疆長大》都是非常偶然的契機。當時我在阿克蘇職業學院當黨委書記,是副教授,業余時間也比較多。一個上海的企業家想拍新疆故事,他説讓我寫一個新疆故事,然後再拍電視劇。他説要拍就拍當代主旋律的,不要拍別的。當時援疆也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工作,我就創作了這部小説,我用了48天時間把《援疆兄弟》寫完。當年又用一個半月把它改編成《同心兄弟》劇本,然後拍成了電視劇,都是非常偶然的,沒有任何目的。所以我經常説,我是走入文學瓷器店的一頭野牛。

    前年我們同學有30多年沒有見面了,然後在兵團聚會。我小時候出生在兵團一師,後來在團場,18歲考上大學,上大學以後分配到阿克蘇行署,然後又到地委,到縣上當副縣長,後來到學院當院長、書記,現在是阿克蘇地委的副秘書長。我們同學聚會的時候,我的心裏特別受衝擊,我就思考“疆二代”的事,思考我們同學的事,就寫了《在新疆長大》。



  • 【13:13:58】

    主持人

    您的《援疆兄弟》是第一部作品,是哪一年開始寫的?
  • 【13:17:03】

    鞠利

    2012年我的朋友給我説的,當年7月開始創作,8月就創作出來了。9-10月把《援疆兄弟》改成《同心兄弟》,10月份開拍,拍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第二年就出了小説。《援疆兄弟》這本書在援疆幹部中的影響力很大,當時上海市委宣傳部在上海搞了一個新聞發布會,上海很多學者都參加了。
    去年我又和另一名作者合作創作了一部劇本《我和胡楊的約定》,是寫內高班的兩對戀人,在內地上完大學,回到新疆在烏魯木齊創業,最後在烏魯木齊創業失敗又跑到南疆創業的青春勵志故事,非常好看。它是由新疆電視臺、新疆教育臺、阿克蘇地委投資的,這也是我主創的。這本書是我的第三部長篇小説,估計今年年底也要出,和電視同期播。我業余時間都在創作。
  • 【13:17:38】

    主持人

    您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年齡比較晚,又開始寫作,您覺得這是天賦還是只是生活的積累呢?
  • 【13:21:10】

    鞠利

    我這個年齡寫長篇小説,又拍電視劇,對我來説其實是一種困惑。這兩年我突然想通了一個問題,我為什麼取得了這些成果,我覺得首先還是要有天賦,我其實挺愚笨的,反應比較遲笨。第二,我覺得是這個偉大的時代,給了我們很多素材,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平庸。但是我們卻用很多平庸的東西來反映這個時代,這讓我特別痛苦。我為什麼能成為一名作家?因為我特別痛恨某些充斥熒屏的泛濫的個人主義。比如前兩年流行的片子,他們拍的那些電視連續劇都是帥哥美女,20多歲開寶馬,30多歲當老板,每天的工作就是談情説愛,搞轟轟烈烈的愛情,你都不知道他們財富從哪來的。我説這不是生活,但是我的孩子不相信,他覺得這就是生活,他們覺得父母就是他們的金庫。我們的小説裏到處是官場小説,我從當副縣長到現在阿克蘇地委副秘書長,快20年了。老百姓看到了腐敗的問題,現在確實有,但是我們共産黨人,很多黨的幹部不是這樣的,你沒有真才實學,你沒有真心為老百姓奉獻的那種精神,你沒有熱愛老百姓的那種胸懷和家國情懷,你做不出來偉大的事情。我們的國家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真的熱愛我們的祖國。我熟悉新疆歷史,中國現在是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新疆在人民生活最進步和宗教最和諧的時期。但是一些文學作品卻只看到了反面。
    所以我經常説,要麼就不寫,有些寫出來的東西是戕害心靈的。我就想謳歌這個時代。習總書記老説,我們生活裏藏著巨大的文學藝術的寶藏,我們要為人民服務,我們要為時代服務。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作品等,反映了什麼?也反映了個人的人性,但更多的是立足于那個偉大的歷史時代,它反映了那個時代人的精神,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的發展,那個時代人們的理想和追求。所以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留給後人的,激勵當代的,告訴我們這是人類生活的歷史,人類精神的歷史是這樣走過的。
    我都47歲了才開始寫第一部小説,與其讓沒有理想的內容常唱臺,還不如讓我們站臺。我就是要謳歌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和偉大的黨,這是我的使命。
  • 【13:21:23】

    主持人

    應該有更多的傳遞正能量的東西出現在我們的影視作品當中。
  • 【13:21:45】

    鞠利

    你們現在叫正能量,我們叫理想主義者,叫英雄主義者。我始終有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結,我們要謳歌這個時代的英雄。
  • 【13:22:04】

    主持人

    您的故事都是講南疆的文化,講南疆的故事,您覺得南疆的文化、南疆的文學作品較其他地方相比,有哪些獨有的魅力呢?
  • 【13:24:33】

    鞠利

    我沒上過文學培訓課,我大學學的是中文,但是我自己琢磨出來了,寫小説無非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時光、一些人物的故事。一個作家如果沒有來源于自己生活的東西,那是很難打動人心的。
    我的小説是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方法來創作的,這種創作必須要來源于生活,有一段生活,有一段人生經歷,然後是你的精神領悟再加上創作技巧,就構成了生活真實,審美真實,情節真實,構成了文學作品的文本結構。
    我生在南疆,長在南疆,工作在南疆,我所領悟的世界就是這麼一點點南疆。我在後記裏説,您的眼界就是您的世界,您的生活就是您的藝術,您的記憶就是您的生命。我完全是按照這樣的情結去提煉和凝練的,南疆是一塊非常神奇的地方,好多人真的是不了解。尤其是有些人還會妖魔化新疆,誤解南疆,遠離南疆,這種社會形態也無法避免,但是我們作為南疆人應該怎麼做?南疆的各族人民生活的很幸福,大家生在一塊,長在一塊,學習在一塊。我在南疆工作了那麼多年,在地方當了將近十年的縣級領導,現在身邊的同學有各個民族的,每次聚會都會有少數民族的同學在一起,所以南疆神奇的民族融合的生存狀態和社會風情,還有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樂觀、豁達,永不低頭和向上的精神是有些地方沒有的,這是我們新疆人的一種豁達,而且他們非常真誠。所以南疆是文學的礦藏,這很獨特。他們把我稱為“南疆的歌者”,這個詞我挺喜歡的,如果我的歌聲能夠讓人體驗到南疆的美這是非常值得的。
  • 【13:24:45】

    主持人

    您怎麼看漢文化在新疆的傳播和影響?


  • 【13:29:14】

    鞠利

    漢文化在新疆和維吾爾文化一樣應該是主流文化,現在維吾爾族人口約佔了46%,漢族人口佔了37%。西域這塊土地,從西元前60年成為中國的版圖以後,實際上就是當地的土著居民和漢族同志主要交流,也是印度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希臘文明,以及中華文明的匯合地。漢族文化在這裏從來都沒有銷聲匿跡過,但隨著11世紀喀喇汗王朝成立以後,維吾爾族先民和本地民族融合,産生了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西域文化,伊斯蘭教又比較盛行。新疆的主流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的。我覺得在新疆不要單獨去提漢文化的説法,在新疆還是提中華文化的融合。
    我喜歡阿克蘇,阿克蘇有很多地域特點,比如在烏魯木齊我明顯感覺到漢族文化非常發達,和田、喀什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社會民情風俗比較濃厚,阿克蘇這個地方包容的非常好,民漢文化融合的非常好。漢文化對維吾爾文化的影響也是比較深厚的,現在我身邊很多維吾爾族朋友都看漢語電影。我對它的評價是“混血的文化”,有時候我覺得離開了有維吾爾嗩吶和歌舞的地方,還覺得有點陌生。
  • 【13:29:40】

    主持人

    很多人談到新疆,覺得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數民族內容和題材的作品被更多去推廣和宣傳,比如拍成影視作品、譜寫成歌曲等等,有些人就有這樣的看法,覺得漢文化慢慢變成新疆的亞文化了,我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其實它是一種相互融合和影響,您覺得呢?
  • 【13:30:20】

    鞠利

    對。新疆這個地方很多人打了一種烙印,覺得是少數民族文化發達的地方,其實在藝術創作裏,無論繪畫、書法、文學、詩歌、音樂等,都是漢族藝術家和少數民族藝術家共同創造的。我覺得漢文化在新疆不是亞文化,它融合在這些文化中像一種底色或者是不顯眼的顏色,也在散發著它的美麗。
  • 【13:30:37】

    主持人

    在我們新疆還有一種特殊的文化是兵團文化,講述的是兵團的一些故事。您怎麼看兵團文化,您覺得兵團文化有什麼特徵呢?
  • 【13:31:33】

    鞠利

    兵團文化是從地域上來劃分的,好象兵團人寫的東西就是兵團文化,這是不對的。其實它是我們新疆文化的一部分,是屯墾戍邊文化的一部分。現在我們都講融合,我18歲之前在兵團長大,我這本書裏也有兵團和地方孩子的故事,但是貫穿主題的就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兵團文化簡單從地域上劃分是可以的,但是從文化的概念來劃分我覺得是不合適的。我這本書應該算是兵團文化還是算地方文化呢?其實都不是。我覺得兵團文化構成了新疆文化的一塊,新疆文化應該包含各個民族的文化,包含漢族文化,漢族文化裏包含了一小塊兵團藝術家或者是兵團文學家的創作,我覺得它都是新疆文化的一部分。其實不要特別強調這個東西,新疆的文化是融合的,民族是團結的,新疆文化有地域的差別,但是沒有地域的分別,它就是新疆文化。
  • 【13:31:49】

    主持人

    《在新疆長大》也是以孩子的視角來寫的,《援疆兄弟》寫的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為什麼會選擇小人物、選擇孩子的視角來講故事呢?
  • 【13:33:55】

    鞠利

    《在新疆長大》第一部是成長前的故事,後面就要寫充滿激情的青春成長故事,它一定會脫離開那片綠洲,來到新疆的烏魯木齊開始青春綻放的時期,最後一部會寫到成為新疆脊梁。這是我的主題構思。
    這個孩子以後會成為新疆的脊梁,我會讓他成長,但是我的視角裏大背景是新疆的背景,這不是兒童文學,這包含那個時代的故事,包含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理想和審美,他們生長在英雄主義年代,他們遭遇了最好的時光和最悲壯的人生。這是一個主旋律,我就要這麼寫下來。
    《援疆兄弟》這本書在創作的時候,我認識的上海援疆幹部有上百人,我太了解他們了,而且兵團一師有上海6萬的支邊青年留在了那裏。所以我這本書了寫了援疆老師的故事在裏面。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尤其是現實主義的作品,不可能拋棄生活。我寫了很多身邊的感悟,然後把身邊一群人集合在一個典型人物裏進行創作,這樣能夠吸引別人來啊。所以我48天創作出了《援疆兄弟》,好多專業作家説太厲害了,這麼短的時間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説。我覺得我在創作的時候腦子裏像畫面一樣,就想著趕快把它敘述完,一氣呵成。
  • 【13:34:22】

    主持人

    最初有軍墾人來支援新疆,今天也有很多年輕人懷著夢想到了新疆這片土地,比如説援疆幹部,西部計劃的一些大學生,其實他們也會面臨一些困惑,來到新疆可能也會有失望和迷盲,在走和留之間會有衝突,您覺得今天的迷盲和老一輩人來新疆建設的迷盲是一樣的嗎?您覺得應該怎麼去開導和化解他們?
  • 【13:36:37】

    鞠利

    他們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我們父輩那一代是在國家號召的英雄主義的鼓舞之下,抱著理想主義的信仰而來的,他們沒有自我的選擇,他們被這種理想所打動,走入了這個時代。
    現在這批孩子跟我們的父輩一樣是帶著夢想來到邊疆的,但是他們卻缺少了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夢想,他們更多的是出于現實的考慮,大學生一年畢業700多萬人,能就業的也就兩三百萬,他們可能是出于就業的考慮來到邊疆的,也有可能是被新疆神奇的美麗所打動來到了這裏,更多的是充滿了自我追求的色彩。但他們共同的出發點都是一種夢想。
    那一代人也是想創造美好社會的夢想,但現在的孩子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最後惠及這個社會,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一樣的,來到新疆想在這裏有所作為,追求新疆的夢,新疆的幸福,這是他們的共同點。
    那時候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父母沒有選擇,現在的孩子是有選擇的。我想告訴他們,新疆一是塊神奇能夠實現夢想的地方;第二,你必須是能接受任何考驗的,能夠迎接生活挫折的人,能夠用自己的奮鬥去努力,要做好這樣的思想準備。第三,新疆文化的差異和內地文化的差異不是一點點,是巨大的。所以對這種差異要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我覺得新疆人和內地人一樣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如果他們真正有那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自己融入這個偉大的時代,新疆是一塊很美麗的地方,可以施展作為的地方。
  • 【13:37:18】

    主持人

    任何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時代烙印,要有時代感和責任感。您是怎麼理解作為一個作家的使命感的?在這個時代,在新疆這個位置,您作為一個作家,您覺得您的使命是什麼?
  • 【13:41:47】

    鞠利

    我覺得我的使命就是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新疆和平解放60年到現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歷史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時代,這個時代太需要謳歌了。我們有些作家寫的東西支撐不起這個偉大的時代,一個東西很重,我要把它撐起來。我想做一個桿子把它撐一下,就像我的工作一樣,要盡我微薄之力,在新疆前進的腳步中去支撐這個大廈,文學也是同樣的,盡我的微薄之力。
    我沒有其他的使命,就是謳歌這個偉大的時代,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我要讓孩子們和後代看到真正的新疆是什麼樣的。
    我寫過一篇散文沒有發表,《碼字的字訣》,現在的年輕人寫文章都是用電腦打出來的,一天就能打出幾萬字,我們那時候寫文章用筆寫到天亮才能寫出一篇文章來。現在電腦幫助人進入飛速發展的時代,你碼出的字不能是一地雞毛,甚至是精神毒品。我覺得我們碼出的每一個字都應該是閃亮的,白天就是燦爛的陽光,夜晚就是能夠照亮人們的心間。在最寒冷的時候能感到溫暖,最失落的時候能找到希望,這就是我們的責任感。如果你碼的東西全都是標題黨式的東西,全都是明星的緋聞那樣一些東西,雖然它獲得了眼球,但它污染了孩子美好的心靈。
    我覺得文學的力量在于給一個民族生存感、認同感和成就感,文學的力量給每一個讀者希望和美好光明。
  • 【13:42:39】

    主持人

    您本身也擔任了政府的工作,作為阿克蘇地委副秘書長,您覺得作為政府官員,作品中會不會有官場的色彩在裏面?您在政府官員和作家兩者身份之間是如何去轉換的?
  • 【13:46:15】

    鞠利

    我的作品裏幾乎沒有官場厚黑學的東西,官場也是我們生存的一個環境,因為我的職業就是這個,它給了我土壤。我寫出的幹部,也有壞幹部,但是他的主流力量全都是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就像總書記所説的群眾第一,人民第一,國家第一。
    其實我寫作品的時候曾非常困惑,對此我非常感謝三個領導,首先是我原來的地委書記,現在是伊犁州黨委書記黃三平。還有一位領導是現任阿克蘇地委書記的竇萬貴,他們告訴我現在作為一個幹部進行寫作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非常開明,如果沒有這麼開明的領導,我就封筆了。他們如果説我這是不務正業,我就真的是封筆了。這兩位領導告訴我,作為一個幹部是可以寫作的,這對我們黨員幹部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一件事。我還感謝張楠先生,他是黨委宣傳部的常務部長,我每次的作品他都精心的指導,哪怕我取得一點點進步他都會鼓勵我。一個是搞藝術的領導,兩個是搞行政的領導,他們都非常愛護我,我的成長得益于這些領導和我身邊朋友的支援,包括我家人的支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昆,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我工作的座右銘,我所有的工作絕對不會因為我的其他愛好讓我落後于別人,給我們的黨和組織交了一個基本圓滿的答卷。文學讓我有存在感,讓我的思想能感染到別人。
    工作是我的事業,藝術是我的愛好,八小時之內我拼命的工作,八小時之外我就立刻轉入到藝術的世界裏去了,而且工作給我帶來了豐富的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又使我在工作中變的更加的豁達超然。我寫了四部長篇小説,每寫一部就進行一次人生的蛻變。每寫一部我的人生境界就上了一個臺階,與人打交道我也變的越來越豁達,越來越照顧別人的感受,身上利他的東西多了,動物性本能的東西少了。我覺得藝術成就了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這是我非常喜歡的。
  • 【13:46:29】

    主持人

    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對于做一個合格的政府官員來説非常關鍵。
  • 【13:46:46】

    鞠利

    有的共産黨員就應該是最高尚的人。
  • 【13:47:11】

    主持人

    您怎麼看文化引領對于南疆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影響?
  • 【13:51:07】

    鞠利

    先進文化的引領在新疆是非常艱巨的任務,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訪惠聚”工作開展的這幾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群眾工作這塊,我們用了很多辦法引領先進文化,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東西,維吾爾民族和其他民族最優秀的東西引領到農村;經過努力,讓農村的體育活動室辦起來了,群眾活動中心辦起來了,黨員活動中心辦起來了,黨的聲音傳遞到了千家萬戶。現在我們黨的聲音進來了,現代文化的聲音進來了,現代文化改變了我們農村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看問題的視角,改變了他們落後的習俗,農村充滿了歡歌笑語。所以現代文化是靈魂,是我們村民精神世界的一種靈魂。它具有一條路、一棟樓不可替代的力量,它的影響是幾代人的。
    在新疆開展“訪惠聚”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固本之基,也確確實實是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也是治理新疆主要矛盾的重大探索,是實現總書記所説的“四個全面”的偉大戰略部署。所以説通過先進文化引領非常好,農村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變化非常大,真是讓人覺得歡欣鼓舞。我喜歡現在的新疆。
  • 【13:51:25】

    主持人

    讀者都親切的稱您為“南疆歌者”,您未來打算如何講好南疆故事?
  • 【13:52:18】

    鞠利

    一個藝術家不能離開藝術創作的土地,我現在正在進行創作一部長篇小説《住村兄弟》,寫的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故事。《在新疆長大》這本書的第二部也寫到烏魯木齊,第三部是回到南疆要繼續創業,所以還要寫南疆。我馬上要出的書《我和胡楊的約定》還是寫南疆的孩子大學畢業創業的故事。南疆的故事都的在我的腦子裏,如果一個作家能把一塊地方的事情寫好,寫出精品來,就了不得了。我想以此及彼,最後可能寫更多的新疆的故事。
  • 【13:52:36】

    主持人

    在這裏也希望您今後能夠創作更多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謳歌這個偉大時代優秀的作品,也非常謝謝您接受這次採訪。
  • 【13:52:46】

    鞠利

    謝謝您,您這是對我的鼓勵,也是一種要求。
  • 【13:53:26】

    主持人

    《在新疆長大》這本書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也特別邀請到了鞠利老師的朋友,軍旅畫家、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設計者、中國美協會員,同時也是《在新疆長大》這本書的插圖作者馬新勝老師作客節目,跟大家談談他是怎麼理解這部作品的。馬老師您好。
  • 【13:53:48】

    馬新勝

    您好。


  • 【13:54:02】

    主持人

    您這是本書的插畫作者,鞠利老師是主動來找您,讓您給這本書做插畫的嗎?您的插畫是什麼樣的風格呢?
  • 【13:55:26】

    馬新勝

    《在新疆長大》是鞠利老師又一部敘述新疆南疆故事的長篇小説,我和鞠利老師也是通過偶然的機會認識,經過一段時間交流決定給《在新疆長大》這本小説插圖,我是南疆人,我出生在新疆庫車縣,但是我上學是在兵團一師上的。所以我身邊都是兵團的同學,與其説是給這本小説插圖,不如説是在畫我身邊的故事。我在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畫?其實我是有一定構思的,以前看過魯迅的小説,裏面的插圖我是非常喜歡的,那本插圖用的是小寫意。鞠利老師這本小説本來就是理想和現實主義題材的小説,我的繪畫具有理想性和現實性,現實性對于繪畫來説就是寫實性,至于寫實性就是讓別人感覺到那個時代性,你繪畫的東西讓別人能體會到當時的場景,這個我進行了一番研究和取材。
    理性就是繪畫的寫意性,比如説鞠利老師寫的主人翁沙子站在冰面上,冰面上一片空白,留給大家空曠的想像力,思維的延伸性對于寫意繪畫是一種很好的敘述方式。
  • 【13:55:42】

    主持人

    您是一邊看這個故事一邊畫,還是其中也加入了您的一些親身的經歷?
  • 【13:56:40】

    馬新勝

    我也出生在南疆,很多故事特別是裏面描寫兒時遊戲的故事,比如説玩泥巴、彈玻璃球、推鐵環等一幕幕故事就被鞠利老師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展現在我的面前。描繪的這些畫面也是我曾經經歷過的一些生活或者是往事,也是我一直想表現的非常美好的青春歲月。也感謝鞠利老師給了我這次機會,這次的合作對我來説也是一種拓展。


  • 【13:56:56】

    主持人

    這在本書裏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特有的一些文化,那個年代特有的一些遊戲都會在這本書裏找到。
  • 【13:57:02】

    馬新勝

    是的。
  • 【13:57:16】

    主持人

    您也是南疆人,作為一個畫家,您畫筆下的新疆、畫筆下的南疆是什麼樣的?
  • 【13:57:51】

    馬新勝

    南疆的題材很大,這部小説畢竟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繪畫能畫出當時的場景。沙子小時候和小慧做同桌,她會畫三八線欺負沙子,沙子特別委屈,小慧就偷偷的笑。包括桌椅板凳,我當時查了資料,那個年代是木頭凳子。這個插圖再現了當時的場景,具有一定的寫實性,和鞠利老師本身寫文章的風格是一樣的,沒有華麗的詞藻,平淡無奇講故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的把你打動。我也想通過繪畫的方式,用很直白的方式讓讀者感動,對文章來説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作品。
  • 【13:58:09】

    主持人

    您給鞠利老師做了插畫,您眼中鞠利老師是什麼樣的作家?
  • 【13:58:44】

    馬新勝

    他是非常性情的人,他寫文章到激動的地方能夠痛哭流涕的。我作為他的朋友,非常看好鞠利老師,我願意給他將來的小説插圖,現在已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這本書其中有一幅插圖是鞠利很好的朋友在鷹上,我希望他像鷹一樣飛的更遠,他身邊的朋友有更美好的未來。鞠利老師還有一個特點,他常説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渴望能留住。


  • 【13:58:55】

    主持人

    這樣來看,您的插畫裏包含了對這部作品的感情和對作者本人的認同。
  • 【13:59:13】

    馬新勝

    首先是對作者本人認同才去畫插圖的,因為小説插圖對我來説是第一次,以前沒有畫過小説插圖。我研究生上的是中國畫寫意,這次插圖也是第一次畫,能得到作者的認可我也感覺到非常的自豪。
  • 【13:59:25】

    主持人

    您是怎麼看這部作品的?讀這了部作品有什麼樣的感受?
  • 【14:00:59】

    馬新勝

    那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非常匱乏的年代,其實有時候我們都不願意去想那個年代,也不願意去回顧它,是因為覺得留下了很多不美好的東西,因為物質和精神都很匱乏。但是看了鞠利老師這本小説以後,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其實生活有很多美好。鞠利老師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人留下很深刻的東西。這本書裏有一段描寫,沙子的奶奶去河南,沙子和哥哥去阿克蘇的一個地方,出去搭車一招手司機來了,他就可以上車走。其實我上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我們那時候沒有班車,完全是坐公路上路過的車,而且司機會免費把我們送到目的地。除此之外,每一家門是不用鎖的,可以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安定,民族非常團結。其實我們上學的那個環境,我們班裏也有很多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回族、白族、俄羅斯族等等,大家在一起是非常團結的。我們當時住的都是平房,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和人感情的交流都是非常好的。這種描寫也是很多人看好這本小説最主要的方面。
  • 【14:01:11】

    主持人

    看上去很艱難的年代,其實有很多值得人們向往的東西在裏面。
  • 【14:01:22】

    馬新勝

    對。
  • 【14:01:52】

    主持人

    也非常感謝馬老師能夠給這本書插圖,同時接受我們這次採訪,談了您對這本書的一些感受。在這裏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關注新疆,關注南疆,可以關注這片熱土上奮鬥的人們,同樣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關注這個偉大的時代。好了,感謝大家收看本期訪談,下期再見!

訪談直播

鞠利

鞠利

《在新疆長大》作者、阿克蘇地委副秘書長
馬新勝

馬新勝

軍旅畫家,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設計者,中國美協會員,《在新疆長大》插圖作者。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