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裏木河,這條流經南疆五地州的重要河流,首次建立“九源一幹”水資源管理體制,實現了南疆水資源集中統一管理。
塔裏木河流域地處我國最乾旱、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遠離海洋、毗鄰沙漠、乾旱少雨,但同時也是我國重要棉花生産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及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胡楊林區。高效配置合理利用流域水資源,對當地工農業生産、人民生活、生態保護至關重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塔河尾閭&特瑪湖及下游近400公里河道斷流乾涸,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塔河下游天然綠洲不斷萎縮,風沙侵襲吞噬城鎮農田,嚴峻的形勢讓新疆深刻認識到塔河流域科學治水管水的重要性。
1990年,塔裏木河流域管理局成立,開始對塔河生態進行搶救性修復;2000年,塔管局首次開啟塔河應急生態輸水0.99億立方米,水頭向下游黃沙封鎖的河道推進了106公里;2001年,國務院批復了總投資107.36億元的《塔裏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正式將塔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列入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工程,塔河應急生態輸水轉為常態化生態輸水;2011年,自治區推動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開都—孔雀河四大源流管理機構整建制移交塔管局,形成塔河“四源一幹”水資源綜合治理格局;2016年以來,塔管局充分發揮流域統一調度優勢,在按計劃滿足源流和幹流生活、生産用水的前提下,持續開展向“四源流”和塔河干流上中游天然胡楊林區引洪補水工作。
截至今年9月20日,累計向塔河流域胡楊林區引洪補水137.31億立方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連續25次向塔河下游生態輸水,累計輸水98.25億立方米,水頭19次到達&特瑪湖,保護恢復塔河下游近400公里“綠色走廊”天然植被。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專題研究成果表明:自生態輸水以來,塔河下游兩岸地下水位明顯抬升,地下水質明顯改善,兩岸天然林草植被和胡楊林重現生機,沙化面積減少700平方公里,植被恢復和改善面積達228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植被覆蓋面積362平方公里。
30多年間,塔裏木河流域的管理從初期多個部門和地區“各自為政”,管理權分散、措施乏力;到中期,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編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再到如今,在塔管局現有“四源一幹”管理基礎上,將渭幹河、車爾臣河、迪那河、克裏雅河、喀什噶爾河及5個水庫納入統一管理,建立“九源一幹”水資源管理體制,實現從局部治理向系統治理的轉變。
“‘九源一幹’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必將進一步增強塔河流域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塔裏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長王福勇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