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麼牦牛都能去巡邊,得脾氣好、夠強壯才行。”9月17日,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原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説。
亙古屹立的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這裡氣候複雜,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夏季常常“一日過四季”。耐高寒、善識途、能負重的牦牛不僅是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牧民的生活好幫手,也是戍邊戰士的好夥伴。
在巴依卡20多歲時,他的父親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就騎着自家的牦牛給紅其拉甫邊防連巡邊的官兵帶路。
“巡邊路上有很多冰河、石頭灘,尤其是吾甫浪溝,很凶險。”巴依卡説,牦牛不僅能馱物資,必要時也可以讓戰士騎,減少他們受傷。
危險重重的巡邊路,意外在所難免。
巴依卡剛開始跟着父親巡邊時,他家的牦牛就掉下懸崖摔死了。那時候,賣牦牛幾乎是牧民家唯一的收入來源,損失一頭牦牛,對巴依卡家影響很大,但在凱力迪別克心裏,牦牛在前面探路,就是為了不讓戰士們涉險。
凱力迪別克那一句“如果沒有解放軍戰士守邊,就沒有我們的家,哪會有我們的牛羊!”讓巴依卡一直記到現在。
所以只要部隊需要牦牛,巴依卡一家總會義無反顧地把家中最強壯的送過去。在他們一家三代巡邊生涯中,他們家先後有14頭牦牛在巡邊路上被石頭砸死或摔死,每當邊防連提出給他們賠償時,他總會説出父親曾經留給他的那句話。
在巴依卡家的墻上,有一張他的兒子拉齊尼·巴依卡抱着一頭白牦牛痛哭的照片。巴依卡凝視着這張照片説:“這頭白牦牛陪伴了拉齊尼10年,所以當時他特別傷心,回到家也一直在哭。”
那是2014年9月,拉齊尼在吾甫浪溝巡邏。在過一條冰河時,由於石頭很滑,白牦牛不小心摔斷了脊椎,無法站立。為了不影響執勤任務,拉齊尼只好把白牦牛留在原地。離別的時候,拉齊尼知道白牦牛回不去了,傷心地抱着它哭起來。
巴依卡回憶着拉齊尼的過去,不知不覺眼角濕潤了。距離拉齊尼犧牲已經過去3年多,他思念兒子,也想告訴兒子,有很多人關心、幫助他們一家,家裏的牦牛也在鄰里街坊的照料下,數量增多了。
隨着旅游業的發展,牧民的牦牛變得更值錢了。但牧民們依然會把家中最好的牦牛挑出來給邊防連使用。
“有國才有家,如果戰士們需要,我們家的牦牛隨時可以拿去用!”巴依卡説,“牧民們都懂,戍邊戰士的無私奉獻,才換來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