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新落成的雕塑前合影留念
新華網烏魯木齊10月19日電(周倩)金風送爽,藝韻流芳。18日,以“弘揚‘哈密精神’、同心逐夢未來”為主題的“哈密精神”情景式公共藝術作品落成儀式在哈密火車站站前廣場舉行。這座通過“空間還原”和“情景重構”的藝術品,不僅為甜蜜之城增添一座打卡新地標,也讓文化底蘊在城市空間自然流淌。

10月18日,哈密市在哈密火車站廣場舉行了以“弘揚‘哈密精神’、同心逐夢未來”為主題的“哈密精神”情景式公共藝術作品落成儀式。普拉提·尼亞孜攝
該作品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設計製作。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胡泉純介紹了作品的創作初衷、藝術特色、形式風格等,作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由建築空間和歷史敘事兩部分構成。作品以哈密老火車站的空間形象為背景,用寫實雕塑的藝術表現手法再現1987年7月有代表性的歷史場景,由45尊、15組雕像依不同的故事線組成,分為首章《哈密精神之源起》、第二章《哈密精神之意蘊》、第三章《哈密精神之守望》、終章《哈密精神之昇華》四個篇章。作品將歷史事件視覺化、空間化、場景化,讓市民和參觀者身臨歷史場景,沉浸式感知當年這一歷史性場景。
1987年7月,因特大山洪沖毀鐵路,1萬多名旅客滯留在僅能容納300人的哈密火車站,哈密各族群眾對滯留旅客展開無私援助,誕生了“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哈密精神”;2024年2月,特強寒潮來襲,哈密區域大批旅客滯留,哈密市各族幹部群眾傾力救助,傳承弘揚了“哈密精神”。“哈密精神”成為哈密各族幹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寫照。
活動現場,1987年“哈密精神”親歷者代表、2024年“哈密精神”傳承者代表、老幹部代表、援疆幹部代表、社會各界代表等與哈密各族群眾齊聚哈密火車站站前廣場,共同見證“哈密精神”情景式公共藝術作品落成,在空間還原和情景重構中穿越時空,“重返”1987年哈密各族群眾無私援助滯留旅客的感人時刻和2024年再次大規模援助滯留旅客的溫暖瞬間,切身感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哈密精神”。
“傳承踐行哈密精神,我們要秉承無私奉獻品格,激發幹事創業使命擔當……”儀式上,1987年“哈密精神”親歷者、2024年“哈密精神”傳承者、民族團結進步模範代表、勞動模範代表、婦女代表、青少年學生代表、西部計劃志願者代表、部隊代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新星市群眾代表,共同宣讀《哈密精神傳承踐行倡議書》,共同為“哈密精神”情景式公共藝術作品落成按下按鈕、點亮球形燈。

活動現場,1987年“哈密精神”親歷者代表講述當年經歷。
82歲的親歷者殷平欣、77歲的王秋愛用質樸的語言講述着當年的情景。她們説,當年大家心裏只有一件事,就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直到今天她們仍用行動影響着身邊人,帶動更多人做好人做好事,這就是“哈密精神”的不竭動力源泉。
另外,現場嘉賓和觀眾通過掃描雕塑旁的二維碼,便可觀看1987年哈密群眾援助滯留旅客的真實故事,更直觀地了解哈密精神的傳承。《哈密精神》情景式公共藝術作品落成儀式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市民,各界嘉賓和各族群眾紛紛在“弘揚哈密精神·同心逐夢未來”簽名墻上寫下對“哈密精神”的感悟、對甜美哈密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