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光日新,創造現代化新疆的文化力量
——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疆的生動實踐(下)
今年國慶遇上中秋,新疆8天假期累計接待游客1863.84萬人次,處處是舞&,遍地聞歌聲。游客們驚喜地發現:景區設施升級,酒店民宿井噴,文旅融合加速,精彩演出不斷……不少人&&:這是一次“療愈之旅”。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近年來,宏大的物質文明建設,助推新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深刻的嬗變隨之發生,“第二個結合”成果不斷涌現,新的文化生命體之新疆形態不斷豐富。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天山南北人的現代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注入了強大的文化力量。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疆是精神高地,深刻的“化學反應”一直在發生
今年9月30日,是我國第12個烈士紀念日。和田縣“問勇路”路牌下,擺滿了鮮花和烈士陳祥榕生前最愛吃的桔子。
“問勇路”源於“陳母問勇”——2020年6月,戰士陳祥榕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中犧牲,部隊問烈士母親姚久穗需要什麼幫助,姚久穗問:“我只想知道我兒子在戰鬥的時候勇不勇敢?”連長回答:“祥榕勇冠三軍!”人們由是感慨:“古有岳母刺字,今有陳母問勇!”2024年10月,“問勇路”在和田縣新區人武部門前的大街揭牌,之後迅速成為和田新地標,和田鮮花網店裏涌入大量訂單,網友留言“請一定替我給英雄獻一束花”。和田隨後又建成了“問勇廣場”、“問勇”主題雕塑,構築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新高地。許多網友建議將“陳母問勇”納入成語詞典,成為像“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一樣的典故,銘記偉大的母親和兒子。
“問勇路”揭牌兩個月後,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聯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自治區民政廳、和田地區及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等,共同啟動和田地區鄉村“著名行動”。崑崙山景區一處海拔6300米的高峰被命名為“定遠峰”,取自功勳卓著的東漢定遠侯班超。另一山峰得名“博望峰”,紀念“鑿空西域”的西漢博望侯張騫。
無論是“問勇路”的誕生,還是“定遠峰”“博望峰”的命名,都賡續了古老文明,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是“第二個結合”在新疆的具體呈現,構成了新的文化生命體之新疆形態。
是什麼塑造了今日之新疆?是自然造化,更是文化。在這塊佔中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廣袤土地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累積、浸潤、交融,深刻的“化學反應”不斷發生,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吸引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新疆“左宗棠熱”持續不斷。100多年前,左宗棠“輿櫬出關”,駐節哈密162天。如今,哈密用一座城來紀念一個人。哈密市與對口援建的河南省,一起深度挖掘左宗棠歷史文化遺産,積極構建左公文化新IP,成為左宗棠文化的研究高地、轉化基地、展示&&。
哈密市左宗棠鳳凰臺曆史文化公園融合歷史紀念、文化傳承與時代表達於一體,現代風格的主體建築“天地正氣塔”高高矗立,四片塔身分別鏤刻“家國情懷”“耕讀務本”“經世致用”“清廉為民”,人們徜徉其間,感悟歷史智慧與時代內涵。
正是這“天地正氣”,支撐着中華文明歷經重重磨難而不消亡。從吶喊“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的左宗棠,到一生堅持巡邊的魏德友、布茹瑪汗·毛勒朵、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再到以生命踐行“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誓言的陳祥榕和戰友們……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理念,“大一統”遠不只是宏大敘事,而是烙印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血脈中。
“新疆,何止北疆看風景、南疆看風情?漢唐以來,直到今日,這塊土地都被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持續而深刻地改變着。”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導演任傑近年來多次到新疆拍攝,他唸唸不忘一個真實故事:修建獨庫公路時犧牲了168位烈士,有戰友余生守墓。墓碑上一長串名字,讓他熱淚難抑、思緒難平、終生難忘。
今天,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工業大國,再也不必以犧牲的代價來打通一條路,但犧牲的價值過時了嗎?任傑動情地説:“你如果真正了解新疆,才知道新疆除了風景風情之外,更是一個精神高地。我希望能拍出他們的故事,共同銘記:這個世界上,有人捨生忘死,有人一諾千金。何以新疆?是因為這些人,和他們創造傳承的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關鍵是人的現代化
北疆塔城地區的雪季即將到來。家住額敏河畔的伊力亞爾·伊力,又開始翹首期盼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天鵝。
伊力亞爾最引以為榮的身份,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志願者。2008年冬天,他發現額敏河飛來了兩隻天鵝,從此開始義務照料它們。天鵝有靈性,感受到了善意,家族越來越壯大。每年冬天,他自己掏錢買一噸玉米喂天鵝。很多人説他傻,畢竟在農村,“志願者”還是個陌生的詞。但他樂此不疲,時常拍天鵝的視頻在朋友圈發。慢慢地,和他一起保護天鵝的人越來越多。
十月,南疆陽光依舊灼人。和田市肖爾巴格鄉肖爾巴格村團結小巷的麥提尼亞孜·阿木提每天灑掃庭除,迎接游客。他在自家開了一個免費參觀的“農村萬物收藏館”,展出1.5萬件老物件,有銅器、古錢、傢具、窗欞、地毯、傳統服飾……雖不如專業收藏館那般分類整齊,但也琳瑯滿目。
麥提尼亞孜今年57歲,一家四代銅匠、三代收藏家,他説:“父親小時候窮,新中國成立後才過上好日子。改革開放後,父親從收藏毛主席像章開始,逐漸擴大收藏範圍,我接手後,跑遍南北疆尋找藏品,現在大兒子也迷上了收藏。”
有人問他,為收藏投入了不少錢,又不收門票,圖啥?他回答:“通過收藏,讓大家看看過去的苦日子是啥樣,明白現在的日子有多好,就夠了。”
北疆志願者伊力亞爾,南疆收藏家麥提尼亞孜,兩位普通農民,卻實證了近年來天山南北物的全面豐富與人的全面發展,口袋裏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模空前的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新疆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鑄魂,開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精神文明建設。
在肖爾巴格村附近的合尼村,67歲的老支書木塔力甫·庫迪熱提跟記者回憶起當年睡土炕、用旱廁、喝澇壩水的往事,談起當下用上抽水馬桶、天然氣入戶、自己冬天到三亞旅游……不勝唏噓。他的兒媳婦迪力拜爾·外力亞提坐在一邊,不時插話補充,談笑風生,她現在經營着一家超市。老支書同樣唏噓——曾幾何時,南疆農村少數民族女性被束縛在家裏,很少拋頭露面。現在,無數女性走出家門,找到工作,獲得經濟地位從而獲得家庭地位、社會地位,南疆各族群眾精神層面發生巨變。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關鍵是人的現代化!
如詩的大地,融入日用而不覺的生活方式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10月4日晚,“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迴演唱會”烏魯木齊站開唱,第一首歌是《新疆好》。
刀郎本名羅林,祖籍四川。他曾説,新疆是他的第二故鄉,國內很少有一個地方,像新疆有這般深厚的藝術土壤。
今年夏天,烏魯木齊市委宣傳部與小紅書共同發起了“煙火生活季”活動,主打“烏魯木齊處處是舞&”,政府負責舞&搭建,把城市敘事權交給市民,街頭快閃、文化沙龍、沉浸式演出……數萬名市民參與即興表演,眾多網民既驚訝又羨慕,發現烏魯木齊原來如此時尚、開放、浪漫。
對很多人來説,新疆是“詩和遠方”的代名詞。湖南援疆舉辦湘吐青少年交流活動,湘西女孩李柏霖來到吐魯番,和當地小夥伴一同創立“葡萄詩班”,她很佩服新疆孩子的詩歌天賦,一個女孩寫道:“葡萄葉是媽媽的手,緊緊裹住紫珍珠的孩子。”一個小男孩把鴿哨比作“天空的呼吸”。李柏霖也寫下佳句:“曬過太陽的風”“葡萄熟時,詩會繼續長”。詩意,不只在壯美的自然風光層面,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書寫新疆的新作就叫《如詩的大地》,分為“史”“詩”“史詩”三部分。確實,新疆的詩意,是人與美麗自然、豐饒物産、厚重歷史、多彩文化融匯於一體呈現的精神氣質與生活方式——浪漫、包容、友善、松弛感、藝術范……
新疆足夠廣袤,人們有時間也有空間與自己與自然對話。作家劉亮程久居木壘鄉下菜籽溝村,院子裏有40多棵杏樹。杏子成熟時,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告訴朋友:“千萬不要在一棵杏樹面前説它的果實不好吃,樹聽見了會生氣的,它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嘛,你説它不好吃,人家長出來又不是為了讓你吃的……”
2024年,新疆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億人次。不少人玩着玩着選擇了留下,在新疆旅居,感受詩意的生活方式。
在布爾津縣禾木村,有一批來自全國的年輕“村民”,他們在這裡做起了民宿管家、咖啡師、旅拍師、滑雪教練……
22歲的湖南女孩周怡萱大學畢業來禾木旅行後,決定留下來做一名民宿管家,3名同事分別來自重慶、江西和湖北。目前,禾木村四成民宿經營者來自疆外,當地村民和疆外經營者們和諧相處、互幫互助,成為一個大家庭,禾木村也因為共融共生,被稱為“文明交融的活態博物館”。這是一種屬於中國年輕人的嶄新生活方式,傳統與現代、靜謐古村與商業氣息實現了微妙平衡。
新疆,何止一個禾木?
江巍長居廈門,有一家自己的傳媒公司,今年夏天,夫妻自駕環游全國,抵達特克斯縣後,突然不想再走了。江巍回憶:“河谷的風景和當地的人文,讓我們強烈地想留下來,甚至憧憬擁有一棟自己的木屋和院子。”他們租了一個院子,租期20年。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兩人忙着蓋木屋。旅途中的一個地方,變成了新的家。
新疆的魅力在哪?江巍説:“無垠、自在,能讓人放下束縛、盡情呼吸。我很喜歡一句話‘廣袤的土地生長不出狹隘的愛’,在這樣一片遼闊而自由的土地上,人們的熱情和需要釋放的壓力,都能找到安放與承載的空間!”(肖春飛 錢泳文 王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