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6日電 題:19國媒體感受真實新疆,點讚發展成果
新華社記者古扎麗努爾
9月8日至9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新疆舉行“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建國家媒體負責人研討班”,來自俄羅斯、瑞典、澳大利亞等19個國家的24位媒體人,赴新疆烏魯木齊、喀什與伊犁考察,通過實地參訪、座談交流等形式,感受新疆經濟社會發展。
各國媒體人普遍&&,新疆産業發展迅速,農業種植技術和製造業智能化水平令人讚嘆,當地就業、教育等基本民生也得到充分保障。
近年來,新疆産業持續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優勢産業集群。參訪期間,各國媒體人士走訪了多家製造企業、農業生産基地和紡織工廠,深入一線了解發展現狀。
在烏魯木齊市廣汽傳祺汽車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卓郎新疆智能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各國媒體人深切感受到製造業的高速發展與智能化水平。德國《社會主義》中國問題專欄作家沃夫岡·穆勒&&:“中國製造的汽車在質量、內飾以及燃油發動機性能方面,已經可以與德國汽車相媲美,並且價格更具競爭力。”
剛果(金)知名專欄作家、時政評論員恩松戈參訪喀什市的一處水稻種植基地後&&,他的國家也有部分地區種植水稻,但目前還處於手工種植階段,規模小、産量低,非常期待未來兩國能就水稻種植領域展開更多的技術合作。“在農業合作方面,沒有哪個國家能替代中國。”恩松戈説。
增進民生福祉是新疆發展的根本目的。近年來,新疆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通過就業、教育、醫療等系統性工程,推動發展成果惠及各族群眾。
喀什古城正值旅游旺季,各國媒體人一早趕來觀看開城儀式。2010年,政府投資70多億元啟動喀什古城改造項目,5年內完成4.9萬戶居民危舊房屋改建。如今,依託特色傳統建築和全面提升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當地居民通過旅游業實現了穩定就業。居住在古城內的沙拉麥提古麗·卡日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創辦的“古麗的家”已發展到兩家分店,生意日益紅火。
來自加拿大的自媒體博主賈馬爾·阿爾沙裏夫錄製了在“古麗的家”體驗民族歌舞的全過程。他&&,“喀什古城是現代發展與遺産保護平衡的生動範例。文化遺産很重要,但也應借助新發展方式改善民生,為人們創造更多機會、更輕鬆的生活和更繁榮的未來。”
新疆教育的發展同樣吸引了研討班成員的關注。在參訪喀什市乃則爾巴格鎮14村幼兒園時,各國媒體人士看到每個班級都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孩子們正沉浸在快板、剪紙、積木等多樣活動中。“我能感受到孩子們健康、積極的狀態。”《北歐時報》首席執行官兼主編佩爾·馬庫斯·安德松被孩子們天真的笑臉所感染,“免費的教育、健康的飲食、多樣化的活動,允許家長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入學,這些都很有意義。”
此次參訪期間,主辦方還組織了6場座談,圍繞新疆歷史發展、宗教文化等議題,邀請專家與各國媒體人面對面深入研討。現場氣氛熱烈,媒體人積極提問並分享觀點。
澳大利亞《亞太防務報道》及《亞洲防務評論》主編伯格曼對新疆表現出濃厚興趣,全程用紙筆認真記錄。他坦言:“這裡的情況和我之前預想的有很大不同。我們欣賞了當地人的工藝品和歌舞表演,尤其是在首站的新疆博物館,能清晰地感受到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得到了充分尊重。”他還&&,返回後除撰寫文章外,還計劃製作一期播客節目,將真實的新疆呈現給澳大利亞受眾。
來自丹麥的學者尼爾斯·漢長期關注美國對他國的干預行為。他指出,西方媒體炒作的所謂“強迫勞動”和“種族滅絕”,實質上是一種信息戰手段。“來新疆看看吧。”他誠懇地&&,“這是了解真實情況最好的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