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更是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橋梁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由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創造並發展而來,承載着數千年的智慧、價值觀念與精神追求,並逐漸固化為文化中的關鍵概念,體現了中華思想文化的核心內涵,涵蓋哲學、倫理、政治、文學、藝術、歷史等領域,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現。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紐帶,更是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橋梁。
傳承文化基因,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如“仁”“義”“禮”“智”“信”“道”“孝”“和”等,是中華文化基因的語言表現形式。這些術語凝聚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和歷史記憶,通過詞彙的形式將文化基因固化並代代相傳,深刻體現在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承載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從清代新疆地區地名的命名中,能深切洞察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智慧與記錄方式,其中所蘊含的生態理念更是清晰可辨。例如,《欽定西域同文志》中的地名命名包含了大量動植物景觀。例如,哈喇裕勒袞(“哈喇”意為黑色,“裕勒袞”意為紅柳)、伯列克裏克(“伯列克”意為魚,“裏克”意為有)。這些地名不僅記錄了自然景觀,更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具體體現。
這一時期,新疆地名的命名有的巧妙運用了方位、自然、政治、民生等元素,將“和”思想融入到城市規劃與建設中,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和諧、平衡的理念,也反映了對國家繁榮、社會穩定的美好願景。例如,《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所載康吉城、迎曦、來薰、延旭等門中,“康吉”代表安康吉祥,體現了對和平穩定生活的追求;“來薰”象徵德政感化,以和為貴;“迎曦”“延旭”則展現出對美好光明的嚮往,蘊含着和諧發展的“和”思想。
這些地名命名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體現了“和”思想,涵蓋了自然認知、社會秩序、民生福祉、文化傳播、城市建設以及國家統一等多個層面,是將“和”思想融入邊疆地區治理與地名文化的具體表現。地名命名中的“和”思想與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相契合,群眾在認知使用這些地名時,會受到“和”思想的浸潤,更加深刻地領悟中華文化內涵,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促進文化交流交融,增強中華民族認同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能夠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提供共通的話語體系。
邊塞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題材,獨樹一幟。其風格雄渾豪放,飽含深沉的家國情懷。在新疆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邊塞詩憑藉這些特質,在民族融合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且意義深遠的作用。例如,唐代詩人岑參的“座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生動描繪了新疆地區多民族和諧共處的場景。“殊俗語”展現了不同民族語言的交匯,“異方聲”體現了多元文化的交融。詩歌通過“座參”與“樂雜”的意象,展現了各民族在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深度互動,反映了和諧共處、文化互鑒的繁榮景象。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所涵蓋的書法類型,如草書、大篆、楷書等,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是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與歷史見證。以吐魯番地區出土的文書與佛經寫本為例,《三國志·孫權傳》殘卷書法呈現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特徵,《秀才對策文》展現了隸書與行書相融合的風格。此外,KaiTi文書如《詩經》《論語》《華嚴經》等,皆體現文化深度交融。這些書法形式不僅承載着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更強化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成為促進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國家認同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各族群眾生活實踐的鮮活記憶載體,亦是牢不可破的情感紐帶,其間深蘊着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性,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例如,“大一統”彰顯國家統一的至高追求,“家國情懷”體現對家與國的深情眷戀,“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勾勒理想社會藍圖,“民為邦本”突出人民主體地位。這些術語,能引領各族人民洞悉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與文化,使人們從心底接納並認同國家的歷史底蘊與文化脈絡,進而促使人民在思想與行動上高度統一,匯聚起推動國家蓬勃發展的磅礡偉力。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記載:“井牧其地,而冠裳其民,設官定賦,與赤縣神州相比埒”。文中“與赤縣神州相比埒”,表明新疆地區與中原在行政、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統一,體現了“大一統”的核心內涵。“井牧其地,而冠裳其民”表明不僅治理土地,還注重對民眾的教化與管理。“設官定賦”則體現了通過合理的行政和賦稅制度保障民生,確保邊疆地區的穩定與發展。這種對民眾的關懷和治理,正是“民為邦本”思想的體現。
年號作為中華思想文化的重要術語,不僅是紀年的標誌,更是國家正統與歷史傳承的象徵,承載着歷代王朝的政治理念與文化精神。通過年號的更迭,人們得以追溯歷史,增強文化自信與國家歸屬感。《吐魯番出土文書》記載:“建興是西晉愍帝年號,僅存四年(公元三一三年至三一六年),西晉亡,前涼張氏仍沿用建興年號直至四十九年。”“建興”年號的沿用這一現象,體現了邊疆地區對中原王朝正統性的認同,有助於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並進一步增強國家認同感。這種對中原年號的繼承與使用,促進了邊疆與中原之間的精神聯結,大大增強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周英惠 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