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烏魯木齊市烈士陵園迎來一批批研學的學生,他們在這裡重溫歷史,緬懷先烈。
烈士陵園大祭&上,呈弧線形排列着五座墓碑,烈士喬國楨就長眠於此。走進烏魯木齊烈士事跡陳列館,站在喬國楨烈士遺物前,一頂維吾爾族小花帽、一條毛毯吸引了“祖國情 中華行”新疆青少年暑期研學班學生阿曼古麗·阿布都肉蘇力的目光。
講解員閆佳樂介紹,喬國楨1907年3月出生於陜西省佳縣店鎮喬家寨一個農民家庭。兄弟三人中,他排行老二,從小勤奮好學,喜愛拳術,有着打抱不平的倔強性格。1924年,他加入中國共産黨,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先後任中共陜甘區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中共北方局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等職。在陜西工作期間,成為名震一方的“農民運動大王”。在晉冀魯豫和京津一帶從事革命活動時多次被捕入獄,忠貞不屈,身體備受摧殘,患有嚴重肺病。
1939年8月,根據黨組織安排,喬國楨從延安赴蘇聯治病。1941年回國後,他留在迪化(今烏魯木齊)繼續療養。
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疆邊防督辦盛世才逐步轉向反蘇反共。1942年9月,盛世才徹底破壞了與共産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在新疆工作的全部中國共産黨人集中到迪化軟禁。
在風雲驟變的險境中,黨代表陳潭秋組織大家進行整風學習和革命氣節教育。喬國楨認真進行整風,結合自身革命經歷,經常對同志們説:“時間是寶貴的,我們只要活着,就應該學習、戰鬥。自己上進心的薄弱,就是對敵人的松懈。因為敵人喜歡疲疲沓沓,消極萎靡。”
之後,盛世才將共産黨在新疆人員全部投入監獄。這是喬國楨革命生涯中的第七次被捕。在獄中,惡劣條件使他的肺病癒加嚴重,但他仍堅貞不屈與敵人展開英勇鬥爭。
他充分利用“養病室”稍有自由的條件,以頑強的鬥志和同房的共産黨員李宗林一起,想方設法與獄中黨組織取得&&,並以“養病室”為中心,溝通了各牢房之間的&&,支持同志們進行“百子一條心,集體回延安”的鬥爭。
喬國楨奮力寫下萬餘字的獄中鬥爭經驗小冊子秘密傳閱,向難友們傳授獄中鬥爭的原則、策略和方法,還蒐集各種報刊摘要及時通告外部消息。
1945年,喬國楨病情加重。彌留之際,他在給獄中黨組織的最後一封信裏寫道:“我在病中正深刻反省,一生雖無愧於黨和人民,但大部分時間,消磨於反動派獄中,不能為黨做更多的工作,深為遺憾。唯望牢內全體同志必須團結一致對敵,堅持鬥爭。”這封信成為喬國楨的遺書。
1945年7月31日,喬國楨在敵人的迫害和肺病的折磨下逝世,時年38歲。
陳列館展櫃中的喬國楨烈士遺物維吾爾族花帽,是2023年秋天,抗日戰爭時期《新疆日報》總編輯李宗林之子李小林捐贈給烈士陵園的。
1942年,新疆反動軍閥將在新疆工作的共産黨人及家屬逮捕入獄,李宗林與喬國楨被關押在同一間獄室中。由於敵人迫害,喬國楨病情逐漸惡化,在臨終前將自己在新疆戴過的一頂維吾爾族花帽送給李宗林留作紀念。李宗林對這頂飽含革命友誼的花帽珍之重之,又傳給了兒子李小林,囑咐其要妥善保管,不忘革命歷史,繼承先烈遺志。
走在烈士陵園的林蔭道上,路邊書卷石雕上刻着烈士們的錚錚之言,喬國楨的書頁上寫着:“對死,我並不害怕,遺憾的是我為黨工作的太少了。你們活着的同志爭取為黨多做工作,這是我最大的希望。”(范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