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戈壁仙草”看防沙治沙的“新疆智慧”-新華網
2025 08/02 22:32:20
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從“戈壁仙草”看防沙治沙的“新疆智慧”

字體:

  從草方格防沙固沙,到光伏發電遮陽治沙;從沙海種玫瑰,到沙漠養“海鮮”;從柯柯牙全民植樹“大會戰”到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防沙治沙,新疆從未停止。自1978年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以來,新疆各族人民始終團結一心,一茬接着一茬幹,在40多年的實踐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疆智慧”。

IMG_20250726_111209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尉犁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姜黎(右一)在給“高質量發展看新疆”網絡主題活動團隊介紹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園。於江艷 攝

  若羌縣種植面積達23.38萬畝,圖為23年齡紅棗,植株平均3.5米高,可有效阻擋風沙。於江艷 攝

  “戈壁仙草”渾身都是寶

  在眾多防沙治沙的探索中,羅布麻成為了新疆的“明星植物”。7月26日,由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宣傳部、黨委網信辦承辦的“高質量發展看新疆”網絡主題活動團隊走進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園,只見一群身着彩衣的姑娘,一邊跳着自編採茶舞,一邊唱着《羅布麻之歌》:“羅布麻茶,尉犁的茶,濃濃的茶香裏有神話……”

  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園是尉犁縣聯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設的産學研基地,共5萬畝。“羅布麻不與糧爭地,不與糧爭水,既能治沙還能致富,也被叫做‘戈壁仙草’。”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尉犁縣副縣長姜黎説,羅布麻渾身都是寶,葉可用來做茶葉,桿可用來做麻布,花還能採出蜂蜜。

  羅布麻屬於耐鹽鹼、耐旱植物。姜黎説的“不與糧爭地、不與糧爭水”是因為種在沙漠邊緣荒漠地帶的羅布麻不佔用糧食耕地,且羅布麻生長期間很少澆水,即使澆水也用的是苦鹹水,因此不與糧食作物搶水。

  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園種植的羅布麻主要用作科研,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鎖邊工程的一部分。目前,園區種有116種羅布麻,集納進全世界主要羅布麻品種。此外,這裡還有5种太空育種和9種重離子輻射育種羅布麻。在此,科學家們將繁育和選育出適合不同用途的羅布麻品種,比如,用於茶葉的羅布麻,要求葉子長勢茂盛;用於鮮切花的羅布麻,要求花香濃郁。

  當天,園區旁的長條桌上擺着10余種羅布麻開發産品,包括羅布麻纖維、木炭、藥品、茶葉、蜂蜜、化粧品等。“我手上的羅布麻精幹纖維,一噸可以賣到30萬元,一畝羅布麻可産80公斤粗纖維,每公斤市場價25元,光粗纖維就能賣2000元。”姜黎説,羅布麻紡織服裝産業有待開發。

  參加“高質量發展看新疆”網絡主題活動的嗶哩嗶哩知識區up主沈容膝第一次見到羅布麻。“種在尉犁縣的‘戈壁仙草’既治沙又致富,希望能打造出一條産業鏈,向更多防風治沙地區推廣。”沈容膝説。

  羅布麻的種植是新疆防沙治沙的一個生動縮影,而在與沙漠的長期抗爭中,新疆多地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偉大轉變。

IMG_20250726_114604

  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園內培育的不同品種羅布麻。於江艷 攝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總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江蘇、浙江、福建3省面積之和。這個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的巨大沙漠,一直是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巨大挑戰。千百年來,守護綠洲文明,是生活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土地上人們的美好嚮往。

  因為缺水,在人與自然的鬥爭中,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策勒縣曾3次被迫搬遷。為守住家園,1960年至1990年間,策勒縣各族群眾歷經30年修建出全長86公里的戰鬥渠,在茫茫沙漠中打通一條綠洲大動脈。

  且末縣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歷史上,車爾臣河因泥沙淤積3次改道,且末古城曾兩度被風沙吞噬。上世紀末,黃沙每年以5-10米速度向縣城逼近,最近處不足2公里,形勢岌岌可危。為防沙治沙,1998年,且末縣率先成立縣級防沙治沙站,通過27年努力,如今在車爾臣河以東種出一條南北長23公里、東西寬1-7公里不等的生態長廊,縣城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沙塵暴、揚塵、浮塵天氣明顯減少。

  麥蓋提縣三面環沙,沙漠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0%以上,是中國唯一嵌入沙漠的縣城。風吹城跑、沙進人退。2010年左右,風推過來的沙梁子,距離縣城最近的地方僅5公里。為打造宜人、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2012年,麥蓋提縣全面啟動實施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工程,全面打響“風沙阻擊戰”。10餘年來,每年春秋兩季,全縣各族幹部群眾捲起被褥、扛起鐵鍬,到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義務植樹。截至2024年11月,累計建成46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在綠洲外部形成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2-4公里不等的生態保護屏障。

  在與沙漠的較量中,新疆各地不僅守住了家園,還探索出了一系列獨特的防沙治沙“新疆智慧”。

IMG_20250726_111553

  7月26日,尉犁縣羅布麻種植園內,姑娘們一邊唱着《羅布麻之歌》,一邊跳着自編舞蹈。於江艷 攝

  防沙治沙的“新疆智慧”

  防沙治沙,策勒縣、且末縣、麥蓋提縣不是個例。自“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以來,沿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每個縣市都在戰鬥,在長達40多年的防沙治沙實踐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疆智慧”。

  曾經,若羌縣主要農作物是棉花、小麥和玉米,但這些低矮的農作物擋不住風沙,農民飽受風沙侵蝕之苦。“每年三四月份,沙塵暴一場接一場,種到地裏的棉花苗,被連根拔起,吹得到處都是。”若羌縣吾塔木鄉尤勒滾艾日克村村民宋禮説,為對抗風沙,每年要補種三四次棉花,種棉根本不掙錢。

  出於生態環境壓力和經濟效益考量,2001年,若羌縣將紅棗作為全縣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拉開了大規模發展若羌紅棗産業的新篇章。宋禮響應號召種紅棗,2005年初嘗甜頭,7畝紅棗地收益達到3.5萬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種紅棗會掙這麼多錢。”宋禮説,自那以後,家裏的承包地全部改種成紅棗。此後數年,宋禮家種紅棗最高年收益達200萬元。

  截至目前,若羌縣紅棗面積達23.38萬畝,成為若羌縣重要支柱産業。7月26日,“高質量發展看新疆”網絡主題活動團隊走進若羌縣萬畝紅棗示範基地,站在觀光&上瞭望,紅棗林一望無垠。“這些都是23年樹齡的紅棗,株高3.5米左右,比起棉花,擋風阻沙效果好多啦。”若羌縣紅棗科學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艾合太爾·蘇來曼説,紅棗作為生態林和經濟林兼用樹種,發揮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紅棗林形成的防風固沙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擴張。

  防風固沙,種紅棗是探索出來的“新疆智慧”之一。將治沙與致富結合起來,近年來新疆還在沙漠邊緣成功種出玫瑰、肉蓯蓉、蛋白桑、文冠果、黑枸杞等,涉及中藥材、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等,多達幾十種。比如,於田縣,探索出“梯田”治沙模式,在沙漠邊緣種出羊脂籽米,目前正試種薏米、連翹等藥材。

  截至2024年11月28日,全長3046公里的環塔克拉瑪幹沙漠歷史性實現鎖邊“合龍”,構築起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但“合龍”絕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鞏固防沙治沙成果,需要縱深推進鎖邊工程,持續加寬綠色屏障。未來,人們還將創造出更多“新疆智慧”,打造出更多治沙又致富的沙産業。(於江艷)

IMG_20250726_211216

  7月26日,“高質量發展看新疆”網絡主題活動團隊來到若羌縣吾塔木鄉尤勒滾艾日克村村民宋禮(右五)家,了解紅棗種植增收情況。於江艷 攝

【糾錯】 【責任編輯:顧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