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是兵團九師醫院170團分院廟爾溝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副主任。
廟爾溝位於闊嘎什牧區,約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千戶牧民。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説,李琳就是他們的“健康守護者”。每當李琳出診走在路上,牧民騎馬遇見他會脫下氈帽致意,開車遇見他會搖下車窗鳴笛,大家親切地稱他為“馬背醫生”。
1988年,李琳從部隊復員後來到170團醫院,成為一名基層衞生員。1990年,按照醫院輪崗制的慣例,李琳到170團3連工作。
這原本是一次為期1年的輪崗,只因牧民們的期盼,李琳把這1年延長至半生。在蜿蜒曲折的牧道上,他從滿頭青絲到白髮叢生,成為當地群眾的朋友和親人。
3連是170團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牧業連隊。李琳初到3連時,當地還在用馬燈照明,交通工具只有馬和馬車,“當地牧民大多是哈薩克族,我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聽不懂哈薩克語。”李琳説。
崎嶇的山路上,騎馬是最便捷的方式,李琳用了1個月時間學會騎馬。而與之相比,學習哈薩克語則更為困難。“沒有其他選擇,只有學,醫生問診時不能用手比劃。”李琳跟着周邊人一字一句學習哈薩克語的發音、詞義。兩年後,他已能用哈薩克語問診了。
那些年,李琳因為要定期去團部取藥,工作之餘便成了大家的“義務代購員”。“每次從團部回來,李琳的馬背上總是馱滿了東西,有清油、大米、乾果、蔬菜。”兵團九師融媒體中心主持人馬愛麗一家與李琳是多年鄰居。她回憶説,李琳總是挨家挨戶送物資,回到家經常是深夜。
馬愛麗説,從她記事起,李琳就騰出了自家的一間房用來給牧工群眾看病,還經常墊付醫藥費,自己在生活上卻十分節儉。
“只要他們需要,我隨時都在。”多年來,李琳往返於20多個牧業點之間,只要接到電話,他便拎起藥箱,上馬出發。不忙的時候,李琳也會騎着馬巡診,了解牧民的身體健康狀況。
2015年12月,李琳在巡診中,發現牧民努爾古麗·托爾汗臉色異常,初步診斷後建議她到上級醫院詳細檢查。第二天,努爾古麗在上級醫院確診患有肝病,經及時治療後很快就痊癒了。
像這樣的事情,李琳已記不清有多少次了。
李琳所在的連隊職工換了一茬又一茬,他的坐騎“退休”了一匹又一匹,摩托車都騎壞了兩輛,可他卻始終像一棵小白楊,扎根在祖國西北邊陲,守護當地群眾健康。
據統計,李琳在牧業點、轉場路上治療患者1萬餘人次,接生過300余個嬰兒,累計巡診里程17萬公里。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開發建設新疆獎章、兵團先進工作者、兵團道德模範等稱號。近日,他被中宣部命名為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
剛過完60歲生日的李琳,依舊接到電話就會出門。他説,廟爾溝就是他的家,他將在這裡繼續守護家人。(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