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一首童謠《馬蘭開花》傳遍大江南北,成為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小皮球,架腳踢,馬蘭開花21,256,257,282931.....”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和這首童謠,有着千絲萬縷的&&。
當年參與核試驗的人員為了慶祝試驗的成功,但是又要做好保密工作,故而將使用的密語加入到童謠中。誰也想不到,這個當時最高級別的國家秘密就隱藏在童謠中傳唱全國,後來才被一一解密。
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放置在這座鐵塔上進行塔爆試驗
童謠,藏着最高國家機密
童謠中的“小皮球”指的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因其外形似球形故而稱為小皮球,“球”和“邱”諧音,於是它也被稱為“老邱”或“邱小姐”。“架腳踢”指的是羅布泊試驗場上的一座102米高的鐵塔,第一顆原子彈就是放置在這座鐵塔上進行塔爆試驗。
馬蘭指的是位於新疆的馬蘭基地,當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第21試驗訓練基地,“馬蘭開花”指在馬蘭基地“開花”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而“二十一”指的就是第21試驗訓練基地。為了確保核武器研究絕對機密性,基地及周邊部隊都用代號和特殊郵箱進行通信,就比如“28號信箱下第256號、257號分箱”等。
馬蘭,一個詩意的名字
“馬蘭開花”的故事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説起,新疆馬蘭最終被選為核試驗基地,也是經歷了重重波折。
當時我國頻頻受到核大國的核訛詐,中央決定建立和發展原子能事業。1958年4月,中央軍委批准組建原子靶場和原子倉庫。同年8月,國防部發出通知,決定組建中國核試驗基地,並開始勘察選場。
羅布泊裏的馬蘭花
當時勘察了青海西部、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等地,專家建議定於敦煌西北地區。但時任核武器試驗靶場主任張蘊鈺卻認為敦煌並不適合,在此處試驗爆炸當量規模太小,且易破壞古跡,並將意見上報中央。1958年12月24日,張蘊鈺率勘察隊自敦煌出發,經玉門關向西赴羅布泊,繼續尋找。
勘察隊住帳篷、吃幹菜、喝苦水,最終在羅布泊西北100多公里處選定試驗區。這裡地勢平坦,施工築路就地取材便利,長年西風向,下風方向東至敦煌420公里之間無居民、無耕地、無牧場,還未發現有價值的礦藏,並遠離地震帶。
選定了試驗區,還要選址科研區和生活區。1959年4月,勘察大隊繼續在南疆公路沿線的庫米什、烏什塔拉等地選址,最後選定在烏什塔拉以南5公里處的一片鹽鹼灘。
該地離試驗中心區300多公里,位於天山腳下,靠近博斯騰湖,緊鄰南疆公路,而且不在地震帶上,地下水位低不易被核污染,還有一條天然水溝從中流過,水溝兩旁長滿了馬蘭草。1959年5月,正值馬蘭花盛開,張蘊鈺就給這裡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馬蘭。
從朝鮮戰場光榮歸來的數萬大軍,在物資極為短缺的情況下來到馬蘭。初到馬蘭,官兵住的大多是帳篷,遇上大風,帳篷常常被風掀沙掩,甚至撕成碎片。沒有住房,官兵就自己動手挖地窖;缺少糧食,就採野菜充饑;缺少建材,就脫胚燒磚……
此後,一群群肩負着特殊使命的“馬蘭人”來到這裡,隱姓埋名扎根大漠戈壁,以身許國鑄科技長劍。
他們,以身許國
1963年,名字還沒出現在地圖上的馬蘭,迎來了大批青年才俊,這一年是馬蘭基地大規模接收地方大學畢業生的第一年。清華大學等高校的一百多名核物理專業畢業生,聽了周總理《向科學進軍》的報告後熱血沸騰,來到這裡。
由於國際上的技術封鎖,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面對重重困難,年輕人們依然迸發出勇於創新的工作熱情,從零開始,開展了艱苦的技術攻關。
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林俊德,那時就是其中一員,當時他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他生前接受採訪時説過一個細節:他設計鐘錶機構時,是一個牙一個牙銼,調整公差,硬是通宵達旦精確完成。
1964年10月,原子彈從位於青海金銀灘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國營二二一廠,安全而秘密地運到了馬蘭基地。10月16日,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林俊德負責研製的壓力自記儀準確測量到了核爆炸衝擊波的參數,為我國首次核試驗留下重要數據。
核物理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達當時也是其中一員。原子彈成功爆炸後,他和年輕的戰友們穿上厚重的防化服不顧安危直接去爆心取樣。因為爆炸以後,剩了什麼東西,變了哪些東西等都要找出來,通過樣品能為以後的核彈研究提供重要的參考。
兩位專家一生心繫馬蘭,他們去世後,家人都按照他們的遺願,把骨灰送回了馬蘭烈士陵園,與戰友們一起永遠守護着曾經奮鬥過的地方。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除了林俊德和陳達,位於馬蘭生活區西側的烈士陵園裏,還長眠着包括基地首任司令張蘊鈺將軍、“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功勳科學家程開甲院士在內的400余位為核試驗和基地建設獻身的科學家、軍人、職工和家屬。
陵園中的馬蘭革命烈士紀念碑基座上鐫刻着碑文:安葬在這裡的人們,就是為創造這種驚天動地業績而獻身的一群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來自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靠着對國防科技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有的在試驗現場壯烈犧牲,有的在建設基地中以身殉職,有的在搶救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産中英勇捐軀,有的在平凡的崗位上積勞成疾悄然逝世,還有的則是為支持這項事業而棲息在這裡的父老妻兒……
馬蘭革命烈士紀念碑
如今,馬蘭紅山軍博園的正門上“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一行字,就是對“馬蘭精神”的詮釋。
“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説過,“幹我們這個工作,就是要甘當無名英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他們始終堅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紀律要求。
一對馬蘭基地夫妻的感人故事流傳至今。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長王茹芝接到秘密調令到馬蘭基地,其丈夫張相麟也奉命隨其他參試單位到基地執行任務。夫妻二人都向對方隱瞞了自己的任務,各自出發趕赴馬蘭。後來兩人在赴核試驗場區執行首次核試驗任務途中,在馬蘭一棵老榆樹下等車時偶然相遇,方知兩人是為了同一項任務而來,雖然同在一支特種部隊,近在咫尺,但好幾個月都沒見過一次。後來這棵老榆樹被命名為“夫妻樹”。
研究時悄悄進行,慶祝也只能默默“歡呼”。原221廠廠長王菁珩見證了“原子彈”研製成功的全過程,他回憶起原子彈爆炸那天時曾説:“我暗暗地高興,因為保密需要,沒有慶祝會”。
後來有人這樣解讀馬蘭精神:“風不要説雲不要説,我們在大漠默默地拼搏,苦也不説累也不説,我們在戈壁默默地生活。捧一輪創造的太陽,點一簇中華的聖火,當大地發出滾滾的雷鳴,那就是我們獻給祖國的歌。”
我國在馬蘭基地共成功地進行了45次原子彈、氫彈、中子彈和導彈核武器試驗。馬蘭花開——朵朵“蘑菇雲”,鑄造了共和國的和平盾牌。60年過去了,羅布泊上空的蘑菇雲早已散盡,但是,“馬蘭人”的功勳祖國不會忘記。
(素材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學習時報、CCTV國家記憶、中國軍視網、共青團中央、和碩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