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談 | 為什麼是樓蘭-新華網
2024 10/12 11:48:06
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名家講談 | 為什麼是樓蘭

字體:

  接到歌舞劇《樓蘭九歌》的創作邀約,我有一個微妙的心態:好像終於等到冥冥中早已佈置的作業,現在終於要展紙作答了。但同時,難度和挑戰也隱隱襲來。所有的誘惑都包含風險,樓蘭是持久的誘惑,這種誘惑已經持續了許多世紀。我們在古代典籍、僧傳、詩詞中,在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探險家、考古學者、旅行家紛亂的足跡裏,在流行歌曲、網絡小説、店名酒標、坊間閒談中……都可以看到這種如彗星劃過夜空的誘惑。

mmexport1726753695206

《去樓蘭之路》。韓子勇作品

  這種誘惑,很早也傳導到我身上。像一粒草籽,飄落心裏,等待一場豪雨。樓蘭的誘惑,首先在難以抵達。我在新疆工作時,一半因工作,一半因無法止息的好奇心,曾兩次遠赴樓蘭。有一次,還和樓蘭的幹屍共居一間鐵皮屋。探訪樓蘭的經歷,是我新疆生活的經典時刻,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在這片早已消失的沙海綠洲上,我目睹了空間和時間的浩渺無涯,體會到刺入心扉的滄桑之意,我仿佛永遠被黃沙和鹽磧埋在了那裏,得到生命觀的開釋和洗禮,知道了什麼叫放下。這兩次經歷的片斷,我寫進了散文裏,也畫過一幅畫來紀念。但和樓蘭的緣分並未結束,這個地方給我帶來的震撼和 啟發,一直回蕩,遠未塵埃落定。

  這次以樓蘭為題材的劇本創作,就像那粒草籽和不得不下的豪雨,給我提供了一個契機,一次還魂儀式:我一一抽出與樓蘭相關的書籍,放在一排,翻檢過去拍的老照片,慢慢閱讀、梳理和消化,用清水一遍遍澆灌埋在心裏的古蓮籽,祈禱夢中的蒲昌海和樓蘭城,荷葉田田、綻開紅花、散發幽思和清香。

mmexport1726753696513

《羅布荒原印象》。韓子勇作品

  在西域大地,在歷史的沙海煙雲中,消失湮滅的古城有很多,比如圓沙、米蘭、尼雅……但為什麼樓蘭這樣讓人魂牽夢縈,匯聚如此之多古今中外的目光。我們得承認,從一般心理而言,是神秘,是樓蘭謎一樣的出現與消失。

  遙遠有多遠?遙遠是遙不可及但又散發無窮魅力。樓蘭的魅力,是歷史的魅力、魅惑力。人類的歷史興趣是永恒的、終極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説:“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在樓蘭這樣一個古代和今天都難以抵達的地方,它的出現和消失,貼切交匯了自然和人類的歷史。關於樓蘭稀薄的散章殘簡,主要存載於漢文典籍中。近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的考古發掘、學術研究和遺址保護,實證和揭示了樓蘭、西域與中原王朝的血肉&&,“樓蘭”這個音譯的漢語詞彙,在兩千多年的沉澱、酶化中,早已視如己出,牢牢焊在漢語世界裏。

  漢代中央王朝擁有河西走廊,進入西域,是從敦煌、瓜洲進入樓蘭。發源於祁連山的疏勒河,曾匯入羅布泊,沿河而行,就到了樓蘭。樓蘭就是那時與中華主幹最早生發相結的一根翠綠西枝。從樓蘭向南,是沿崑崙山北麓的絲綢之路南道,向北是沿天山南麓的絲綢之路北道。隨着中原與西域的&&日趨緊密,經哈密、伊吾,沿天山北麓的道路開通後,絲綢之路變成了三條。隨着羅布泊地區的河水斷流、改道,氣候變遷、生態變化,特別是絲綢之路的改道,樓蘭的門戶優勢漸被取代。樓蘭星散,這樣一個最先的西域之門,漸漸湮滅於歷史的洪荒之中。但推門而入的第一印象總是最深刻難忘的,最早顯影的樓蘭,從此不可磨滅,樓蘭在中國西域史中曾經的重要作用,其熠熠生輝的名號,一直在時間的微芒中閃爍。

  在這個劇本創作中,我重點表現的,就是中華主幹上“樓蘭”這根翠綠的西枝——西域長史、屯墾戍卒及家屬、樓蘭王、樓蘭居民等保境安民、維護絲路暢通的故事。

mmexport1726753700315

《樓蘭土垠所見》。韓子勇作品

  樓蘭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標識和文化符號。1900年樓蘭的發現,引發了近百年的“西域探險考察熱”,中外研究樓蘭的學術專著汗牛充棟,更有一批以井上靖小説《樓蘭》等為代表的文學作品誕生,但在舞&藝術呈現上,樓蘭一直“缺席”。基於此,歌舞劇劇本《樓蘭九歌》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和意義。正確的歷史觀和開闊的文化視野,深研史籍,爬梳文獻,細察出土材料,於歷史的紛繁複雜中提綱挈領地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和鮮活的在場感,是我在寫作劇本時始終要把握的。但藝術創作不是學術研究,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人物設置合理而有典型性,內在結構清晰而有張力,劇情演進靈動而有邏輯,特別是形象塑造、情理交融、舞&實現的可能性,如何有章有法、渾然一體,是我追求的目標。劇本借鑒《楚辭》的《九歌》章法結構,濃縮和綜合樓蘭變遷史,壓縮、取捨、轉化、組合,形成連貫情節故事,表現了自古以來中原和西域交往交流交融、和平團結幸福、維護絲路暢通的主題。全劇分為《蒲菖春歌》《樓蘭城歌》《大漠駝歌》《長安夏歌》《哀歌》《離別歌》《瀚海歌》《綠洲婚歌》《絲路歡歌》9個篇章,以九段歌舞場景結構全劇,應和“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之言(《左傳·文公七年》)。劇本沒有採取慣用的“情節劇”構思,而是運用“散點透視”手法,選取關涉樓蘭的九段歷史事件,呈現不同場景加以表現。每“歌”皆有“小故事”,以為基礎和支撐,圍繞樓蘭“興而衰,衰而遷,遷而再興”這一主線,環環相扣,再現樓蘭歷史命運演變的完整邏輯,使全劇九段渾然一體,增強可視性和感染力,觀眾可借此獲得對樓蘭故事的完整和正確認知。既有跳躍性,又有畫面感,同時為二次創作提供想象空間和施展餘地。在歌詞的抒寫上,力求典雅、凝練、優美,既有漢語古風,又有西域民歌的風格特徵,使其詩意盎然,富有感染力,這些都使我頗費心思。“文章合為時而著”,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潤疆、加強民族團結、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立意、着力。

  劇本是一劇之本,但舞&藝術是綜合藝術,最終要立在舞&上,要仰賴主創團隊和演員,特別是導演、作曲的努力。孔德辛是知名導演,曾創作舞劇《孔子》等重要作品,我們在舞劇《秀水泱泱》中已經有過一次難忘的合作,我期待再度的合作能更上層樓,使作品臻於化境。我想,樓蘭的佛塔和長城的烽燧前,也曾響徹《心經》的一段文字:“去吧、去吧,去經歷、去感受,度一切眾生到彼岸。”歌舞劇《樓蘭九歌》創作、排練,必定是一次長旅,一次穿越和抵達,如同絲綢之路,連接中華,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血肉&&。(韓子勇)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