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8日電 題:新疆法院:把便民服務送進農莊牧場
新華社記者於濤
走進新疆奇&縣人民法院老奇&人民法庭的院子,迎面便看到一座糧倉式樣的群眾糾紛調解室。時下進入秋收季節,農區糾紛數量增多,這座“糧倉”便成了庭長賈維亮日常辦公地點。
奇&縣是新疆農業大縣,農業人口眾多。“我們法庭收案數量與農時緊密相關,春秋兩季群眾糾紛數量就會上升,涉及農資欠款、勞務合同等各種類型。”賈維亮説。
老奇&人民法庭所在地名叫土圓倉村。顧名思義,當地農産富饒、倉廩眾多,有悠久的築倉屯糧歷史。“我們把群眾糾紛調解室建成糧倉的模樣,就是讓雙方當事人在這裡找到更多生活印記,更便於情感的溝通。”賈維亮説。
“賈法官,我的收割機被過路汽車剮蹭了,對方賠錢賠得少,這事怎麼辦?”
這是賈維亮手頭最新的一個糾紛案件。“講法律、講事實,同時還要講人情、疏情緒,最好是使用群眾的家鄉話論是非長短,群眾都明事理,做到相互理解了,糾紛也就沒了。”賈維亮説。
像老奇&人民法庭一樣,近年來新疆各級法院持續踐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紮實做好群眾工作,努力在矛盾糾紛發生之初進行干預和化解,減少群眾去法院打官司的“麻煩”。
福海縣喀拉瑪蓋鎮80%以上居民為哈薩克族,冬不拉是哈薩克族的傳統樂器。在喀拉瑪蓋人民法庭的調解室裏,冬不拉挂在墻上,各式民族風味糕點擺在桌上,滾燙的奶茶冒着熱氣。雙方當事人來了,法官、人民調解員大家圍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吃着點心、你説幾句、他説幾句。
“講法、論理、説公序良俗……很多糾紛就這樣化解了,日子久了,我們的調解室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冬不拉調解室’。”喀拉瑪蓋人民法庭負責人唐加熱克·胡都斯説。
進村頭、進牧場、進社區,司法為民的腳步從未停歇。新疆各地基層法院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前沿陣地作用,將司法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以更接地氣、更加便民的舉措多元化調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不斷增強群眾的司法獲得感、滿意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