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韓玉花送走一批顧客後,又趕到車間和工人一起幹活。她們要在3天內趕制出2000個艾草枕頭髮往廣州,村裏懂縫紉技術的村民也來幫忙,有人裁剪枕頭套,有人分裝枕頭芯。
60歲的韓玉花是溫泉縣塔秀鄉扎很布勒格村村民,用6年時間把小艾草做成了大産業。“現在,全國各地訂單不斷,這些年的努力總算沒白費,我要帶領更多鄉親種艾草致富。”她感慨道。
逆境:
種艾草困難多 收割後無人問津
説起艾草,韓玉花來了精神。那是2018年春天,鄉里組織村民去河南省南陽市培訓,參觀完當地的艾草種植基地,她心動了——這種植物藥用價值高,生命力極強,一次種植可連續收割。她算了一筆賬:種植一次,每年收兩茬,管理簡單,無需打農藥,一畝地能賺三四千元。
回來後,韓玉花立即承包了100畝地,把自家的30畝地也全部種成了艾草。
沒想到,一個月後,苗全死了,韓玉花坐在地頭哭着給村黨支部書記打電話,農業專家趕到後,建議她補種南瓜和玉米,勉強挽回一點損失。“第一次種植,沒經驗,河南與新疆有溫差,加上運輸途中悶熱等,導致苗一株也沒活。”她説。
“投入的20多萬元是我所有的積蓄,我心疼又不甘心。河南人能把艾草發展成大産業,我們新疆的土壤和空氣這麼好,日照時間又長,咋就種不成呢?”韓玉花又自費到河南學習技術,回來之後,她把家裏的地重新種上了艾草。
“丈夫説我瘋了,小兒子不願再跟着我幹,到外面打工去了。”韓玉花説,她哭着給當年一起參觀培訓、在吉木薩爾種植艾草的同行打電話訴苦,對方告訴她自己也沒幹成,已經不幹了,勸她退出培訓微信群,安安穩穩過老年生活吧。
韓玉花沉默了。除了吃飯睡覺,她每天獨自去地裏打理艾草。
幸運的是,這一年,艾草活了。
“我特別興奮,感覺生活一下子又有希望了。”韓玉花説,秋天到了,長勢良好的艾草順利收割。
但無人購買。她只好把一捆捆艾草堆在自家院內,等待商機。
冬去春又來,艾草一直無人問津。韓玉花又一次陷入迷茫。
“我很灰心,很想得到家人的安慰,沒想到丈夫嫌我做事太衝動,兒媳也勸我別折騰了。”韓玉花説,那段時間,自己的心情低落到了冰點,只有大兒子默默支持她。
轉機:
開起艾草體驗館 訂單不斷增多
放棄還是繼續?經過再三思考,韓玉花悄悄向親戚借款15萬元,她找到一家公司,合作開起了艾灸理療館。
“我想先把囤積的艾草用起來,讓大家都來體驗體驗艾草的作用。”韓玉花説。
白天,韓玉花和大兒子去地裏幹活。夜裏,兩人一起學習網絡直播賣貨和艾灸知識。她的艾灸理療館生意開始紅火起來。2021年,她把院子裏的6畝地也種上了艾草。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看到網上説,蘄春艾灸療法作為使用艾草的一種獨特療法,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我就想把艾草的藥用價值和商業結合,同時動員村民參與艾草收割和加工,讓更多人受益。”韓玉花説,在村“兩委”的幫助下,村民們有的跟着她種植,有的到艾灸理療館打工,大家對艾草越來越認可。
2022年,韓玉花着手生産加工艾草産品。去年,她又在博樂市開了一家艾草産品體驗館。河南3家企業開始與韓玉花合作,大量收購艾草及艾草加工産品。
“這些年我們失敗過很多次,我也想過不幹了,但又不忍心媽媽一個人受累,只好陪着她。現在,終於迎來了曙光。”韓玉花的兒子趙永慶説,實體店開起來後,訂單不斷增多。
破局:
從種植到加工 形成艾草産業鏈
今年,在村“兩委”的幫助下,韓玉花成立了合作社,還在縣城建起了360平方米的加工廠,實現了從艾草種植到産品加工。
在韓玉花的艾草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一株株長勢旺盛的艾草迎風挺立,收割、捆綁、分類……一部分新鮮艾草打包成捆,銷往周邊縣城,一部分送到基地晾曬等待加工。在加工廠內,工人和前來幫忙的村民正在忙碌,一根根艾條,一個個荷包、鞋墊、枕頭等艾草産品,依次放入包裝盒內,按照訂單發往全國各地。
塔秀鄉扎很布勒格村黨支部書記王金鳳説,為發展壯大艾草産業,村裏已與鄉里另外兩個村達成協定,採取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引導村民種植艾草2000畝,“企業提供種植技術和機械,收購艾草原料,農戶負責田間管理。這樣村民既能到合作社打工,還可以入股分紅或到加工廠工作,帶動了更多人就業。”
韓玉花的丈夫趙平原介紹,目前,他們與來自河南的多家公司合作,加工生産的艾草産品已達52種,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産業鏈。與此同時,還線上線下打造了艾草養生館、艾草特色文化館等,小艾草已經做成了大産業,帶動着越來越多的鄉親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