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肉蓯蓉採挖的季節,近日,在二師三十四團十一連2000畝肉蓯蓉收穫現場,近百名工人正拿着鐵鍬穿梭在梭梭林地裏,忙着採挖肉蓯蓉,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據了解,肉蓯蓉俗稱大蕓,是多年生草本珍稀植物,素有“植物之王”“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種植肉蓯蓉既有利於治理沙漠和鹽鹼地,又有較高的經濟收入。
該團十一連黨支部書記何朋向記者介紹,2019年,十一連在周邊荒地種植了2000多畝梭梭,2021年開始在梭梭上接種了肉蓯蓉。肉蓯蓉一年能收穫兩次,每到收穫期,連隊職工群眾都會利用農閒時間來這裡務工,實現在“家門口”增收。
十一連職工陰崇良説:“在這務工離家近、很方便,我一天能挖200多公斤肉蓯蓉,能掙500多元。”
三十四團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中間地帶,是塔裏木河下游最後一個灌溉單位,也曾是塔裏木墾區沙化最嚴重的團場。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該團將防沙治沙、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生態産業緊密結合起來,先後在五連、九連、十一連等連隊外圍荒地種植梭梭,並在梭梭林下接種了肉蓯蓉,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特色産業新路子。
為切實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三十四團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3家企業參與沙産業發展。
新疆友聯同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全順説:“我們在三十四團種植了3000畝肉蓯蓉,畝産200公斤,畝經濟效益3000元。”
目前,三十四團在荒漠區域成功探索利用灌區排渠苦鹹水大面積種植梭梭等沙生作物2.2萬畝,累計接種肉蓯蓉1.15萬畝。
一棵棵迎風而立的梭梭,形成了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實現“綠”與“富”齊頭並進。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三十四團大力實施生態治理,將沙漠化綜合防治與經濟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和實踐防沙、治沙、用沙的可循環模式。如今,該團的肉蓯蓉産業已經成為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綠色産業、富民産業、朝陽産業。(李莉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