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抹“幸福紅”甜透天山南北-新華網
2023 10/27 18:35:26
來源:兵團第一師融媒體中心

這一抹“幸福紅”甜透天山南北

字體: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金秋時節,塔河岸邊、綠洲之中,“兵團紅棗強鎮”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三團幸福鎮又迎來了紅棗成熟的季節。

  從爾市到十三團幸福鎮,處處可以看到虬曲盤旋的枝丫上,綴滿了一簇簇紅彤彤的棗兒,如玉似瑙,煞是喜人。

  新疆紅棗種植面積480多萬畝,一師阿拉爾市佔十分之一強,達50萬畝。而被譽為“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灰棗基地”“兵團紅棗産業強鎮”的十三團幸福鎮,今年紅棗種植面積8.6萬畝、近一半職工群眾種植紅棗,2022年該團紅棗産量達18.23萬噸,實現産值12.96億元,佔全團農業總産值的52.5%。

紅彤彤的紅棗挂滿枝頭。鄭亮 攝

  新疆紅棗種植面積480多萬畝,師市佔十分之一,而被譽為“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灰棗基地”“兵團紅棗産業強鎮”的十三團幸福鎮,目前紅棗種植面積8.6萬畝、近一半職工群眾種植紅棗。2022年,該團鎮紅棗産量達18.23萬噸,實現産值12.96億元,佔全團農業總産值的52.5%。

  經過多年發展,該團鎮紅棗産業逐步形成了集科學種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設於一體的經營模式,紅棗實現了從賣原料到賣産品、賣品牌的多元化轉變。不僅面積、産量、質量位於全師前列,憑藉其優秀的品質和多元化産品,紅棗産品在全國市場一路飄紅。10月18日,中國·阿拉爾第八屆紅棗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主會場設在該團鎮,也是對該團鎮紅棗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肯定。

  重品質 一顆紅棗“紅”全國

  塔裏木有着數十年種棗經驗,在民間有着“塔裏木沙棗如乾糧”的美譽。40年前,師市引進良品嫁接,改良品種,紅棗耐旱、抗鹼、個大、肉厚、色鮮、味甜,富含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特別是富含的環磷酸腺苷兼具抗衰老功效,素有塔裏木“人參果”的美稱。

  “怎樣種出好紅棗,關鍵在綠色有機肥。”十三團幸福鎮七連職工徐天義説。這幾天,徐天義的棗園裏客商來來往往,紅棗已被預訂一空,待鮮棗晾幹後,便裝車運往沿海城市。

  七連全體“兩委”成員這幾天奔波在田間地頭,查看紅棗質量、規划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查看土壤、算施有機肥分量,為紅棗持續增産增質打下基礎。

  “一家一戶重質量還不夠,我們力爭今年全連棗園全部實現有機種植,形成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保證全連紅棗品質。”七連“兩委”成員任超説。

  為了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近年來,十三團幸福鎮持續在紅棗産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和科學栽培技術,培育和建立高端、綠色、有機紅棗生産基地,實現紅棗從重産量向優品質轉變。

  高空俯瞰十三團幸福鎮紅棗園。王誠 攝

  走進位於十三團幸福鎮的阿拉爾市萬農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萬畝棗園已完成“智能雲”高科技智慧棗園建設。“過去棗樹種植管理主要憑經驗,現在有了高科技,我們看著顯示屏上的數字,什麼時候該澆水、施肥,一目了然,紅棗的品質也有了保障,千里之外的客戶也能隨時了解紅棗管理情況。”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尤良英説。

  有了科技加持,紅棗種植逐步從“經驗種植”向“智能種植”轉變。在十三團幸福鎮,“萬畝有機紅棗園”“綠色種植示範園”等高品質的紅棗基地隨處可見。近年來,該團鎮全面推廣增施有機肥,累計實施面積2.7萬畝,建成5萬畝“龍頭企業+合作社+棗農”質量可追溯體系,不斷擴大“綠色食品”認證規模,為師市紅棗産業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重市場 “小棗”外銷條條大路搶市場

  “好酒也怕巷子深”,從引種紅棗成功到形成種植規模,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第一師阿拉爾市優質紅棗藏在新疆紅棗的“深巷”中。經過努力,一塊塊指向“巷子”深處的路牌立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塔裏木河”紅棗區域公共品牌的底蘊和質量。

阿拉爾市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紅棗加工廠院內,工人正在為紅棗分級裝箱轉運。王誠 攝

  對此,阿拉爾市紅福天棗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軍深有感觸:“自從紅棗‘保險+期貨’金融服務模式推出後,紅棗的標準倉單銷售成為公司主要的銷售渠道和手段。公司倉單銷售量逐年增大,從2019年的年加工銷售1000噸增加到今年的20000噸。”

  近年來,十三團幸福鎮推廣紅棗“保險+期貨”金融服務模式,為種植職工穩收增收保駕護航,助力紅棗産業發展行穩致遠。

  前些年,隨着國內棗樹種植面積、紅棗産量迅速增長,紅棗供大於求的矛盾逐漸顯現,棗價持續下跌,影響了紅棗種植職工的收入。為適應市場發展變化,2019年,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紅福天棗業率先在第一師阿拉爾市推廣“保險+期貨”金融服務模式。這一模式為十三團幸福鎮紅棗産業可持續發展、職工群眾穩收增收提供了新路徑。2019年以來,僅在阿拉爾墾區,紅棗“保險+期貨”金融服務模式吸納1051名職工參保,覆蓋棗園2.47萬畝,4年累計賠付1631萬元, 推動企業從“一季銷售”向“季産年銷、低位保倉、高位出倉”轉變,保障了紅棗産業健康發展。

  同時,為了讓職工群眾吃上“定心丸”,該團鎮還採取“訂單收購”模式,標準種植、保價收購,提高職工種棗積極性,推動紅棗産業發展。

  十九連職工馬茂傑就是“紅棗訂單收購”受益者之一,通過該模式,這兩年他種植的紅棗不但品質好,價格也高,“今年每畝收入4000元左右,不但不愁賣,而且有標準可遵循,我對未來紅棗産業發展充滿了信心。”

  

紅彤彤的棗兒,如玉似瑙,煞是喜人。鄭亮 攝

  依託紅棗資源優勢,2019年以來,十三團幸福鎮不斷完善電商網絡,夯實電子商務發展基礎,大力發展直播電商産業,着力培養本土網紅,以“直播帶貨”為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助力。目前,該團鎮擁有電商企業21家、微商800余戶,通過直播電商&&實現了線下加工銷售、線上直播賣貨。去年,該團鎮“電商+微商”實現銷售額1.24億元。

  重産業 一棗“接二連三”促發展

  從種植最優質的“綠色生態”紅棗,到推廣紅棗“保險+期貨”金融服務銷售模式,再到“線上線下”搶市場,十三團幸福鎮紅棗産業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形成了從種植、收購、加工到銷售的紅棗全産業鏈,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兵團紅棗強鎮發展之路。

  時下,十三團幸福鎮種植的紅棗已成熟,進入晾幹期,各紅棗加工企業調設備、大檢修,為加工旺季作準備。這幾天,在阿拉爾紅鑫源棗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全國各地的十多位客商快要踏破公司董事長王文傑的門檻,他們談合作、聊市場、參觀生産線,緊盯第一師阿拉爾市紅棗“最優質的一塊蛋糕”。

加工好的紅棗。鄭亮 攝

  公司生産車間內,6條智能化生産線整齊排列,兩名工人就能完成全程操作。這些生産線從清洗、烘乾到打包、裝箱,全部實現自動化,而這一變化得益於十三團幸福鎮紅棗産業集群的打造。

  “2022年,公司投資2200萬元改擴建了廠房,新建了多條國內最先進生産線。”王文傑説。

  目前,該團鎮已擁有14家紅棗企業和6條國內最先進的全自動紅棗加工生産線,今年計劃再新增4條。14家紅棗企業有一半生産線升級實現了智能化、標準化生産,且都採用清潔能源生産加工紅棗。同時,該團鎮還擁有15家紅棗産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2000余戶社員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成功打造“尤棗”“紅福天”等“塔裏木河”區域公共紅棗品牌子品牌10余個。

  十三團幸福鎮突出抓好“一團一品”紅棗特色優勢産業,推動農業産業集群化、産銷一體化發展,將紅棗産業振興擺在突出位置,通過生産方式的改進、新技術的運用,按照“一團一品一園區、一連一特一基地”的産業發展路子,採用“合作社+基地+職工”“企業+基地+職工”“聯合體+基地+職工”“期貨+基地+職工”的運作與經營方式,打破了師市曾經“種出好棗、賣不出好價”的僵局,為“塔裏木紅棗”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張濤 王芳芳)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