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精河縣茫丁鄉的梨棗進入采收期,紅艷艷的梨棗壓彎了枝頭,顆顆梨棗果肉飽滿,香甜四溢。10月8日,走進茫丁鄉皇宮南村向玉生的棗園,向玉生一家人正忙着打棗、撿棗、裝筐,隨後經過包裝銷往外地,前來果園體驗採摘樂趣的游客也絡繹不絕。
游客楊欣説:“這裡的梨棗又甜又脆,帶回家蒸一下後放到冰箱裏,冬天再拿出來吃依然好吃。我有很多外地的朋友也想要,所以我來給他們摘一些寄回去。現在快遞物流也很方便,大概三天就能到。”
精河縣擁有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依靠天山雪水灌溉,是發展綠色農副産品以及特色林果業的“寶地”。2002年,向玉生引進了梨棗進行試種,經過多年的種植,向玉生逐漸摸索出來了一條自己的種植模式。他在管理方面使用農家肥,控制每條樹枝上梨棗的數量,確保棗的品質。
向玉生説:“經過不斷的嘗試和總結經驗,現在我能確保每棵棗樹像工廠一樣,保質保量定額生産。”
近年來,隨着鄉村游産業的發展,向玉生還在棗園做起了採摘游,讓不少游客可以走進棗園親自體驗採摘的快樂。
游客鄧偉在周末來到棗園摘棗,他説:“閒暇時候,來這邊摘一些棗。這裡的棗口感好,親手採摘也有很樂趣。這次準備摘5公斤帶回家。”
考慮到很多外地客戶也非常喜歡新鮮梨棗,向玉生在今年與快遞公司建立合作,確保新鮮的梨棗3天之內就能送達全國大部分地區。如此一來,梨棗帶來的效益更上一層樓。
向玉生説:“目前,果園梨棗的畝産是450公斤左右,每年發往外地的梨棗在1噸左右,每年光這10畝梨棗樹的收入就可達10萬元。”
如今,向玉生的“梨棗”越種越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他計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更新、改良棗樹品種,提高梨棗的品質,同時,帶動周邊的農戶一起種植,帶領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
圖文/吳延志、阿依努爾·白克拉洪
【糾錯】 【責任編輯:茹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