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動脈連接天山與中原-新華網
2023 08/22 12:54:34
來源:新疆日報  

絲路動脈連接天山與中原

字體:

  轟鳴聲中,一架飛機呼嘯而起,銀翼劃過雲朵,不到30小時,將滿載着鄭州商品降落在地球另一邊的紐約;雲層下,徑直鋪展開來的鄭州繁燈千萬,長長的燈火快速從四面八方向這座城市湧來,又搖曳着光影向四面八方奔去,那是列車在中原大地進進出出。10年來,鄭州成為絲路動脈上舉足輕重的一處樞紐,長長的新亞歐大陸橋連接着天山與中原,與不熄燈火相伴的,是涌動奔騰的經濟活力,推動着這座城市欣欣向榮。

  西電東送夯實城市發展基礎

  近距離仰望電力塔,會産生一種很強的壓迫感,仿佛頭頂巨塔正帶着龐大能量俯視着你。8月15日,在國家電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直流中心中州換流站,記者的感覺正是如此。

  中州換流站,是西電東送工程中一項宏大項目的東端。2014年1月27日,±800KV特高壓天中直流輸電工程建成運營。“天”是天山的“天”,“中”是中原的“中”。

  該工程西起新疆哈密,東至河南鄭州,2192千米外的新疆電能送到中原大地只需7個毫秒,就在記者掏出採訪本的10秒時間裏,已經有1.67萬千瓦時電橫跨半個中國,進入中原大地的千家萬戶。

  “每天,我們這裡給河南輸送1.5億度電,河南近1億人,相當於每人每天就有1.5度電來自新疆。”中州換流站站長李帥兵説,近年來換流站每年向河南送電超過400億千瓦時。在他身後,橫着10個大字:電從遠方來,清潔大中原。

  “隨着新疆能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天中直流送電量也逐年攀升。”李帥兵説,剛開始時輸電端能源開發力度不夠強,電量不均衡。天中項目效益持續發揮的10年,也是新疆能源開發水平大幅提升的10年。如今的哈密大地,風車列陣處處,光伏陳列如海,現代化的火電廠白煙輕涌,散於碧空之中。穩定強大的電流一刻不停涌向中原。

  近年來,該工程累計向河南乃至華中電網輸送電量近340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標準煤燃燒1.1億噸,減排二氧化碳3.4億噸。“我理解‘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合作共享。天中項目助推鄭州的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強力支撐了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求,這是條意義重大的‘電力絲綢之路’。”李帥兵説。

  重商盡職鋪就十年繁榮之路

  今年是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10周年,對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以下簡稱“鄭州自貿片區”)而言,則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破局出圈的10年。

  10年來,在鄭州“一帶一路”建設歷程中,“勇氣”二字熠熠生輝。

  勇氣是被逼出來的。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鄭州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不沿邊、不靠海。這個時候,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成為關鍵的一步。是要守成,按部就班進行常規建設,還是積極進取,主動融進“一帶一路”建設大格局中以求有為?

  鄭州毅然選擇了後者。

  首先是區位優勢的進一步加強。鄭州地處“中國交通十字路口”,是全國普通鐵路和高速鐵路網中唯一的“雙十字”中心,2小時航空圈輻射全國92%人口、全國94%經濟總量和98%的外貿份額,2小時高鐵圈覆蓋4億人的生活和消費。10年間,“空陸網海”四條絲路從鄭州延伸至全球。

  每一條“路”,企業都是主體,他們為何選擇鄭州?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一個細節,在鄭州市河南保稅物流中心,地鐵修到了園區門口。人們出地鐵口,往左走幾步,穿過一道門,就能進入園區。而鄭州中大門保稅新零售體驗中心離地鐵口不到300米,停車場也很寬闊,市民來此購物十分方便。

  “這10年來,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鄭州這個地方,企業與政府勁往一處使,都在千方百計地提高效率。”河南省進口物資公共保稅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保稅集團”)公共關係經理劉柯真説。

  “2020年,我在鄭州辦一個跨境電商的手續,用了1小時。公司在全國都有布局,不久後在另一個地方,同樣的手續,你猜我花了多長時間?”

  “一天?”

  劉柯真搖了搖頭:“整整一個月。”

  這是鄭州軟環境建設中極其微小的一幕,卻關係着企業的生死存亡。鄭州市副市長馬志峰介紹,改革紅利釋放和營商環境優化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自2017年以來,鄭州自貿片區新註冊企業8.7萬家,其中外資企業449家,實際利用外資8.02億美元,累計進出口值1900多億元。簽約重大項目200余個,引進世界500強項目10余個,總投資3000多億元。

  創新發展贏得絲路建設先機

  10年來,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企業對“一帶一路”的發展前景始終充滿着信心。這種信心,源自一系列宏觀層面的務實舉措。

  中歐班列作為沿線國家務實合作的重要載體,發展伊始就得到了各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在高層共識之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不斷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交流合作,通過簽署跨境運輸協議、推進國際聯運規則制修訂和標準統一、完善雙多邊貿易規則等一系列舉措,為中歐班列暢通運行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支撐與保障;同時,沿線國家城市和企業間也深入開展互動交流合作,為中歐班列的探索開行奠定良好基礎,並提供了優質的物流服務和穩定的貨源保障。

  大海在前,魚藏碧波,怎樣揚帆,就看當地政府和企業的自身奮鬥了。

  鄭州對此有着很清晰的認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機會,是搶來的!

  利用國家戰略疊加、區位交通暢達、産業基礎雄厚等優勢,鄭州在全國率先建立多式聯運建設協調推進機制,制定第一個省級多式聯運標準體系,順利完成交通強國內陸型多式聯運試點,實施“空鐵聯運”“空空中轉”等多項多式聯運國家示範工程,從硬體到軟體,從信息系統到標準規則,全面推進了多式聯運的創新發展。

  源自河南保稅集團的“1210”跨境電商監管服務模式,已成為全球跨境電商通關服務解決方案的主要選擇。“我們努力的方向是物流供應鏈4年內實現全球範圍下單。”河南保稅集團總裁徐平説,“要讓跨境電商交付更加快速便捷,做到7天×24小時購遍全球,7天在全球範圍內完成配送。”

  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將科技深度植入班列運營全流程,建成全國中歐班列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數字班列。綜合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攻克了多式聯運集裝箱全程運蹤定位、冷藏集裝箱國際超長距離溫度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我們借助新裝備實現了冷藏箱溫度、濕度精確控制,為客戶提供門到門、點到點全程可視化的冷鏈運輸服務。”該公司副總經理郭新年説。

  據統計,自2017年掛牌成立至今,河南自貿試驗區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方面先行先試,累計形成54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6項被國家層面採納推廣。

  “河南的制度創新助推跨境電商等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為世界提供了在數字化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際貿易解決方案。”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管委會副主任朱召龍説。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