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油田的開採版圖上,一群特殊的“採油工”正悄然上崗,它們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卻能讓原本稠得像橡皮泥的石油“活”起來,乖乖流向井口。
“你瞧這兩瓶油!”11月3日,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所稠油項目組項目長劉曉麗,手裏舉着兩個透明玻璃瓶向記者展示。左手瓶裏的稠油樣品,哪怕把瓶子倒過來晃悠,稠油也紋絲不動;右手瓶裏的油卻截然不同,經微生物降解後,它變得像清水般順滑,輕輕一搖就順着瓶壁打轉。
“難道微生物會‘吃油’?”記者好奇地問。
“它們可不‘吃’油!”劉曉麗笑着解釋,關鍵在它們的“排泄物”——微生物代謝産生的分泌物,能降解、乳化稠油,將稠油變稀,這樣就能輕鬆採出來了。
這,就是新疆油田創新應用的微生物冷採技術。
新疆油田的稠油中環烷基成分佔比超60%,堪稱石油中的“稀土”,用它能煉出軍工、航空領域急需的特種油品。可這些稠油也有個讓人頭疼的毛病:黏度太大,常溫下硬得像塊蠟,想把它從地下“拽”出來,難如登天。
為了“馴服”這些稠油,新疆油田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想辦法:先是搞“蒸汽吞吐”,往地層裏注入高溫蒸汽,把稠油“燜”軟了再採;後來又嘗試“火驅技術”,在油層裏點火升溫,讓稠油流動起來。
這些法子雖有效,油田卻像個“大胃王”——單是蒸汽吞吐技術,每年就要消耗大量天然氣。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疆油田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借助微生物這個“環保小能手”,解決稠油開採節能降耗痛點。
和熱採技術比起來,微生物冷採技術簡直是“低碳模範”:不用燒燃料産蒸汽,微生物在地下“工作”時,還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既不破壞環境,又能降低開採對生態的壓力。
如今,新疆油田的實驗室裏,已培養出上百種微生物菌,常用的有假單胞菌、芽孢桿菌、紅球菌、産甲烷菌這“四大金剛”,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
——假單胞菌會分泌鼠李糖脂,這些物質像洗潔精一樣,能把粘在岩石上的稠油“洗”下來;
——芽孢桿菌的本事也類似,它代謝出的生物表活劑脂肽,同樣是“洗油高手”;
——紅球菌愛“抱團”,一群菌聚在一起,代謝出的糖蛋白大分子能把稠油乳化,讓它從“硬塊”變“液體”;
——産甲烷菌更像“打氣筒”,它代謝時會排出二氧化碳、甲烷,當這些氣體充盈在虧空油藏,能給地層有效“補能”,推着稠油往井口跑。
這些微生物的“上崗流程”是:科研人員先在實驗室把菌種“養壯”,再運到專門的發酵廠“擴軍”,最後通過注水井把它們送到地下油藏。等這些微生物在地下繁殖兩三個月,就能&&把稠油“採”出來了。
不過,眼下微生物冷採技術還有個小“缺點”——成本比熱採高,所以新疆油田先把它用在“刀刃”上:專門對付熱採技術也“啃不動”的剩餘稠油,也就是稠油開採後期的“硬骨頭”,每年能增油1萬多噸。
為更好地推廣這項環保優勢突出的採油技術,新疆油田還專門召開了微生物採油技術座談會,邀請國內相關專家出謀劃策。新疆油田將按照“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部署、穩妥推進微生物採油工作。(記者 於江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