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始終見證,祖國不會忘記。9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期間,在烏魯木齊親切接見新疆各族各界代表。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站在前排,他胸前的“人民衛士”國家榮譽稱號獎章,正是一年前總書記親自頒授的。
從牧民之子到“人民衛士”,巴依卡用三代人的接力為國守邊。他在雪域高原巡邏700余次,行程3萬多公里,即便痛失至親也未停下腳步。這位帕米爾雄鷹用行動證明,愛國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信仰。
10月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金黃的草原與潔白的雪山群峰相映成輝。在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一批又一批的幹部群眾和游客來到巴依卡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這裡還是多家單位的愛國擁軍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巴依卡家的客廳四壁,挂滿了一家三代人與邊防官兵巡邊護邊的照片和各種榮譽證書。巴依卡胸前佩戴着黨員徽章,給大家講高原戍邊故事,分享參加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的所見所聞,傳遞濃濃愛國情。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集高原、高寒、邊境於一身,這裡“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1952年5月,巴依卡出生於這裡的一戶普通牧民家庭。當時,他的父親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除了放牧,還為邊防連官兵義務當嚮導。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剛剛成立,要到吾甫浪溝執行邊防巡邏任務。出發在即,邊防連官兵犯了難:這條山溝地勢凶險,要翻越很多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蹚過很多條湍急的冰河,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個月,路上常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若無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路,寸步難行。
凱力迪別克自告奮勇當邊防連的義務嚮導,這一當就是23年。每次回來,他都會給巴依卡講邊防官兵遠離父母親人在冰天雪地裏守衛祖國的故事。1972年,凱力迪別克走不動了,巴依卡從父親手中接過擔子,也成為一名“牦牛嚮導”,與邊防官兵一起巡邊護邊。
這條巡邊護邊路,巴依卡一走就是30余個春秋,行程3萬多公里,其間遇到的險情數不勝數。他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還患上了高原性心臟病、風濕性關節炎、胃病等,但從未想過退縮和放棄。
一次巡邊時河水暴漲,巴依卡帶着5名邊防戰士騎牦牛過河,一個大浪將他從牛背上打落,摔在大石頭上導致腿部骨折。正在這時,一名戰士也被衝入河中,巴依卡不顧傷痛跳進河裏,把戰士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義務巡邊那些年,巴依卡先後失去了父親、母親、妻子。每位親人離世時,他都在巡邊,沒能見親人最後一面。巴依卡將悲傷藏在心底,一如既往堅守在巡邊護邊的路上。
2004年,疾病纏身的巴依卡再也沒力氣翻山越嶺、爬冰臥雪了,他將接力棒交給服役歸來的兒子拉齊尼·巴依卡,並語重心長地叮囑:“護邊是國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就這樣,拉齊尼成為家裏第三代護邊員,每次執行巡邊任務時,他總是確定前方路況安全後,才讓邊防戰士通過。曾和拉齊尼一起巡邏護邊的邊防官兵都稱讚,他和他的爺爺、父親一樣,是出色的護邊員。
2021年1月4日,已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的拉齊尼,為解救落入冰窟的兒童英勇犧牲,年僅41歲。當年3月3日,中宣部追授拉齊尼“時代楷模”稱號。“每當想起兒子不在了,我心裏會很疼,但也為他自豪。”巴依卡動情地説。(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