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塔裏木河畔,胡楊林正披上金黃,羅布人村寨景區也煥然一新——“絲路巴扎”與民俗老村寨兩大核心區經過4個月的升級打造,將文化多樣性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帶走的文旅新場景,迎接着八方來客。
2025年國慶中秋節假期,羅布人村寨景區迎來眾多游客。李飛攝
漫步在景區阿不旦廣場全新打造的“絲路巴扎”,仿佛穿越回古絲路商旅雲集的繁華盛景。這裡還原了羅布泊地區古時繁盛時期的貿易場景,游客既能感受歷史脈動,也能參與文化體驗、選購特色好物,讓“熱鬧”有了更鮮活的載體。
錫伯族射箭體驗點前,幾位游客正屏息凝神,體驗“百步穿楊”的技藝精髓,特意改良的兒童弓箭,讓這項國家級非遺“從娃娃抓起”。相鄰的帕拉孜編織房內,手藝人用羊毛捻線並演示帕拉孜紡織技法,傳統的雲紋圖案融入絲巾、杯墊等伴手禮,讓非遺美學走進現代生活。在最受歡迎的“胡楊文創”工坊,設計師們將羅布人捕魚用的卡盆、婚嫁用的獨它爾樂器解構重組,開發出胡楊木書簽、沙畫燈等系列産品。美食區飄來烤魚的獨特香氣,游客在舌尖上的美味中感受着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這些非遺體驗很有意思,讓我把在書本上看到的‘新疆’具象化了。”上海游客李慧欣從事文創設計,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尋找創作靈感,是她旅行的一項額外任務。
2025年國慶中秋節假期,羅布人村寨景區迎來眾多游客。李飛攝
民俗老村寨區域裏,三種不同材料和形制的房子講述着羅布人的生活變遷。“薩托瑪”區展現的是蘆葦編織的漁獵民居,再現了“不種五穀,不牧牲畜”的原始生活狀態,游客們還可通過全息投影,“領略”羅布人用紅柳枝叉魚的智慧。在“阿娜爾院”的胡楊木屋內,游客感受到了胡楊木在當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在“巴哈爾院”等泥磚房中,羅布麻茶的清香氤氳着長壽的秘密,游客們圍坐在炕桌前,聆聽老人用沙啞的嗓音唱起羅布淖爾民歌,那些關於塔裏木河改道、胡楊林遷徙的古老記憶,在歌聲中獲得了新的生命。
當暮色降臨,村寨中央燃起篝火,晚會開始了。“石榴花開”舞蹈團身着民族服飾跳起開場舞,麥西熱甫、黑走馬輪番上場,最吸引人的是羅布人“做飯舞”表演,演員們用鍋碗瓢盆模擬捕魚、烤魚的勞作場景,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肢體語言,無聲訴説着生活在這裡的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這種晝夜聯動的體驗設計,不僅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更讓文化傳承有了更豐富的載體。”羅布人村寨景區管委會主任李慧鵬李説,“希望我們不是簡單地展示文化,而是要讓每個游客都能成為文化多樣性的參與者和傳播者。”
2025年國慶中秋節假期,羅布人村寨景區迎來眾多游客。李飛攝
從“絲路巴扎”的商貿活態展示,到老村寨的生活場景復原,羅布人村寨的升級改造始終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那些散落在各處的非遺體驗點,如同珍珠般被文化主線串聯,形成完整的敘事鏈條。當游客帶着羅布麻茶、帕拉孜毯和胡楊文創離開時,帶走的不僅是紀念品,更是一份與古老村寨的情感聯結,一段鮮活可感的文化記憶。(姚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