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成就展一樓,一幅長6.05米、寬2.4米的巨幅照片靜靜陳列。照片中,81位各族各界人士身着多彩服裝,手挽手、肩並肩,笑容燦爛。
正如這張闔影,今日新疆,校園裏各族學生同學習、共成長;社區百家宴上,居民們圍坐一堂,共享美食佳肴,同跳一支舞,歡聲笑語中滿是鄰里溫情;旅游景區裏,游客們身着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拍照打卡,與各族群眾一同參與民俗活動……大家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攜手繪就民族團結壯美畫卷。
強思想引領 固穩定之“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首次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今年9月24日,在聽取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我們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新疆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在新疆,各級各部門格外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在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各類學習宣講培訓活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教育引導各級黨員幹部爭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推動者。
2024年4月,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一次全會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實踐,對新疆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進行統籌謀劃部署;同年,自治區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足以見得,新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重視之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既要抓“點”,也要抓“面”;既要抓“大”,也要抓“小”。
如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保障體系更加完備:&&實施意見,就有形有感有效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作出全面系統部署;頒佈相關決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在新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植文化根脈 鑄認同之“魂”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時強調,要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潤疆。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來,新疆深入推進文化潤疆,不斷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大文化供給力度,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24年總台春晚喀什分會場驚艷亮相,絢麗舞&與喀什古城民居交相輝映,各民族同跳《舞樂新疆》,向世界展現新疆各民族共居共樂的生動圖景;電影《巴扎喜事》,講述生活在喀什古城的兩個家庭、兩代人勇敢追求夢想、追求真善美的故事,讓更多觀眾看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樂觀與蓬勃朝氣;天山文學獎為認識、讀懂新疆打開新窗口,各族文學創作者記錄下的友愛瞬間與同心故事,通過文字傳得更遠……這些豐富實踐,不僅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具體落點,更讓文化認同在鮮活場景中不斷深化。
一位來自福建廈門的攝影師,在吉木薩爾縣旅游時問一位少數民族小朋友:“你是什麼民族?”小朋友脫口而出:“我是中華民族。”這稚嫩而真誠的表達,是新疆各族青少年共同的心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教育。新疆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築牢青少年信仰之基、思想之基、語言之基、情感之基、文化之基、行為之基。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讓青少年成長成才之路更寬廣。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非抽象的口號,而是蘊含於日常生活的細微實踐。全長1200米的龜茲小巷,改造時既保留了百年老樹和古民居,又完善了基礎設施,昔日的“泥巴巷”變成美麗小巷,成為游客來到庫車市的打卡地;作為新疆首個長城主題博物館,尉犁縣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以烽燧為核心,通過文物展示、場景復原及多媒體科技手段,系統闡釋長城文化內涵與各民族交融歷史……
當天山南北的壯美風光回應着無數旅人對“詩與遠方”的嚮往,當各族群眾的燦爛笑顏映照着平凡日子裏的溫暖與豐足,當絲路古道的新韻華章譜寫出交流交融、共生共榮的時代和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天山南北愈鑄愈牢。
促交融實踐 聚同心之“力”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民族團結在新疆工作中的戰略性地位。歷史經驗也證明,民族團結既是新疆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石。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新疆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更是把有形有感有效要求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過程的關鍵抓手。其中,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和基礎工程。
今年暑假,策勒縣小姑娘帕提曼罕·排日海提,作為學校優秀學生代表,參加“紅石榴”文化潤疆夏令營,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北京。當親眼看到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她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眼淚奪眶而出,這一刻是激動,也是幸福。
在新疆,像帕提曼罕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新疆深化拓展“祖國情·中華行”新疆青少年愛國主義研學活動,廣泛開展援疆省市、兵地、南北疆學校“手拉手”活動,各族學生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長在一起成為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新時代以來,新疆統籌城鄉建設布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逐步推進各族群眾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各族群眾的並肩奮鬥,各族群眾以團結為紐帶,在産業升級、技術突破中創造佳績,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動能。
和田縣百和鎮稻香村種植水稻歷史悠久,但水稻的産量和質量一直上不去,北京援疆專家、農業技術人員、當地幹部群眾共同打響改土治水攻堅戰,水稻産量不斷提升……這些熟悉而溫暖的日常,正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最生動的注腳。
要讓團結成為看得見、摸得着的幸福。在喀什、和田、哈密等地,援疆項目不僅助推經濟發展,還促進人員互動、情感交融,讓新疆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人流如織的新疆國際大巴扎裏,各式特色商品琳瑯滿目,各族群眾歡聲笑語不斷。美麗新疆,美在景、美在人心,近年來,新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全過程,讓旅游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着力打造多元業態,讓游客沉浸式感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暖。
新疆還持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每到節假日,各單位會舉辦聯誼活動,與結對親戚們共敘情誼、共話未來,親如一家。
沙漠邊緣築起數千公里綠色屏障、崑崙山下建成現代産業園……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團結奮鬥,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石榴花開幸福長,籽籽同心繪新卷。回首七十載團結奮鬥,展望新征程錦繡前程,新疆各族兒女心手相牽、砥礪前行,匯聚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的磅礡力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李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