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寂靜,唯有風聲呼嘯。10月1日,喀什地區2024年紅其拉甫口岸查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前,五星紅旗獵獵作響。近200名建設者堅守在“祖國西大門”,用汗水與擔當為節日寫下別樣注腳。
“三月剛進場時,缺氧頭暈是家常便飯,不少同事剛從山西來到這裡,夜裏翻來覆去睡不着。”中鐵十二局紅其拉甫口岸查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工程師耿金睿説。項目開工半年,他的臉已烙上了高原特有的黝黑,曾經的不適已化作習慣,而拔地而起的綜合業務用房,正緊鑼密鼓推進二次結構施工——建設者們爭分奪秒,只為趕在低溫天氣來臨前,啃下重要施工工序的“硬骨頭”。
高原反應:身體與意志的較量
喀什地區2024年紅其拉甫口岸查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位於塔什庫爾幹縣,距離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100多公里。“塔什庫爾幹縣平均海拔4000米,這裡平均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耿金睿的話,道出了施工的首要挑戰。
來自於山西省左權縣的中鐵十二局項目前期勘察負責人趙志強早在2025年3月3日便扎根於此,“項目上的管理人員,大部分是山西人,從黃土高原而來,原以為能較快適應,沒想到高反來得又猛又烈。”他回憶,初到的一週裏,手腳嚴重掉皮,稍一活動就大喘氣,連洗澡、快步走都成了“奢侈事”,直到一個多月後才徹底適應。
這樣的“適應期”,是每一位進場同事的必經之路。項目部雖配備了醫務室與氧氣瓶應急,但6個月來,仍有近50名工人因難以承受高原環境,不得不遺憾退場。
戰風沙:惡劣環境中攻堅
高原天氣變幻莫測,白天紫外線強烈,大風天氣較多,氣溫20度左右。夜晚則驟降至零度以下,晝夜溫差懸殊。
“風沙大時,能見度不足五米。”耿金睿説,“這裡的玻璃、門窗必須特別加固,以抵禦高原的強風。”
極端環境下,施工效率僅能達到平原地區的一半。一方面,高原缺氧讓工人動作變慢;另一方面,風沙天氣裏,起重作業、施工電梯不得不暫停,進度自然放緩。進入10月後,早晚低溫更是壓縮了施工窗口,建設者們只能抓住中午的有限時間搶工。工期緊、難度大,項目部制定了詳盡的施工計劃,力爭在低溫停工前拿下核心工程。
堅守與擔當:為國門建設貢獻力量
國慶期間,紅其拉甫口岸迎來了不少專程前來留念的游客。項目部門口懸挂的五星紅旗成為游客們的最佳指引。“看到游客們在國門合影時臉上洋溢的自豪,我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耿金睿説。
在他看來,高原上的堅守,靠的不只是體力,更是咬牙堅持的毅力;建設者守護的不只是一磚一瓦的工程質量,更是國門之上的國家形象。
作為我國與巴基斯坦唯一的陸路進出境通道,紅其拉甫口岸承載着“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使命。這座新建的綜合業務用房及查驗扣留庫未來將大幅提升口岸查驗效率,成為聯通中外的重要基礎設施。“能參與這樣的國家重點工程,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豪。”耿金睿望著初具雛形的建築,眼中滿是期待,“我們砌的不是普通的墻,蓋的不是簡單的屋,而是在為國家發展搭梁架柱。”
國慶假期後,項目將進入裝修階段,耿金睿説,“我們將嚴把質量關,努力打造高原上的精品工程,向國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屈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