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協作共建醫療高地,策勒縣醫療衞生事業跨越式發展紀實-新華網
2025 09/28 12:36:31
來源:策勒縣融媒體中心

東西協作共建醫療高地,策勒縣醫療衞生事業跨越式發展紀實

字體:

健康策勒·生命禮讚

東西協作共建醫療高地,策勒縣醫療衞生事業跨越式發展紀實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光輝時刻,回望策勒縣醫療衞生事業的變遷,本質是一部“解群眾難題、謀民生福祉”的奮鬥史。從過去“患病只能靠草藥、生孩子全憑運氣”的困境,到如今“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健康有保障”的幸福圖景,策勒縣在黨和國家政策指引與東西部協作推動下,用70年時間破解了群眾“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核心難題,讓健康福祉真正惠及每一位百姓。

  艱難開局:破“無醫無藥”困境,築牢健康基本盤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策勒縣群眾面臨的最大困境,是“生病沒處治、救命沒門路”:全縣沒有一所現代醫院,缺醫少藥是常態,感冒發燒、腹瀉等常見病都可能拖成重症,傳染病來襲時更是只能“聽天由命”;孕婦在家分娩,沒有專業助産,嬰幼兒夭折率居高不下,“保大人、保孩子”成了家家戶戶的難題,健康二字對群眾而言遙不可及。

60年代使用的血壓計(縣醫院醫務科提供)

  1953年,策勒縣人民醫院的成立,徹底打破了這一僵局——這是當地第一所現代醫療機構,讓群眾終於能找“專業醫生”看病。此後,鄉鎮衞生院、行政村衞生室陸續建成,哪怕條件簡陋、設備簡單,卻解決了“看病跑遠路”的問題,實現了“小病能就近治”的初步目標。1984年,策勒縣維吾爾醫醫院成立,不僅保留了群眾信賴的傳統維吾爾醫,還融入現代診療手段,比如用西醫檢測輔助民族醫藥治療,既貼合群眾就醫習慣,又提升了療效,讓“看對症”有了更多選擇。

 規範發展:解“看病不專業”難題,提升服務獲得感

  進入1990年代,群眾的需求從“能看病”升級為“看好病”,但當時的醫療服務存在“科室不全、技術薄弱”的問題——比如鄉鎮衞生院只能看小病,遇到外科手術、婦科難産等情況,還是得往縣城跑,且醫生診療經驗不足,容易延誤病情。

1990年衞生院外景(艾則孜·伊敏江)

  針對這些痛點,策勒縣開始推進醫療規範化建設:縣人民醫院完善內科、外科、婦産科、兒科等核心科室,讓“大病在縣城能治”;同時接收醫學實習生,培養本地醫生,解決“缺好醫生”的問題,比如培訓産科醫生掌握助産技術,降低農村産婦分娩風險。1992年,結核病控制項目落地,為患者提供免費檢查、免費治療,徹底解決了“治結核花錢多、拖不起”的難題——當時一位村民患肺結核,靠項目免費領取藥物,半年就痊癒,不用再擔心“治病拖垮家”。這一時期,縣人民醫院年門診量從不足千人次增長至上萬人次,背後是群眾“看病更放心、更省心”的真實認可。

 加速跨越:破“高端醫療缺位”瓶頸,實現“大病不出縣”

  21世紀後,隨着生活水平提高,群眾對“看大病、看複雜病”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縣域內沒有高端設備、缺乏複雜手術能力,“去外地看病”成了新難題——不僅要花路費、住宿費,還可能耽誤最佳治療時間,比如有人患膽結石需要手術,得去幾百公里外的城市,來回折騰不説,費用也高。

  為破解這一困境,策勒縣持續夯實醫療硬體:到2009年,全縣已有12所醫院、536張病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絕大多數農村人口,“看病能報銷”減輕了群眾經濟負擔;縣人民醫院建起2萬多平方米的業務用房,添了新設備,比如X光機、B超儀,常見疾病診斷更精準。2011年,鄉鎮衞生院建中醫館,拔罐、推拿等療法能治頸肩腰腿痛,解決了農村老人“慢性病反復犯、吃藥效果差”的問題,且費用低,深受群眾歡迎。

  東西協作更是讓“大病不出縣”從夢想變現實:2024年,天津津南區援建的縣人民醫院新院區投用,32排CT、1.5T核磁共振等尖端設備能查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不用再去外地做檢查;手術室能開展腹腔鏡微創手術,比如膽囊切除手術,術後3天就能出院,比去外地節省一半費用。2025年,醫共體11個中心成立後,鄉鎮衞生院遇到疑難病例,能通過“縣鄉聯動”快速轉診,還能請縣醫院專家下鄉坐診,在家門口就接受了縣醫院專家的診療,不用再奔波。

 援建助力:補“資源不均衡”短板,讓優質醫療“沉下去”

  在解決群眾“看病難”的過程中,外部援建力量精準補上了“優質資源少、基層能力弱”的短板。天津津南區的幫扶,首先解決了“縣城缺好醫院”的問題——援建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有獨立急診部、百級潔凈手術室,64排螺旋CT能精準查肺部結節,數字化血管造影系統能做心臟支架手術,比如突發心梗,在縣醫院就能做介入治療,比以前去外地節省了2小時搶救時間。

  更重要的是,援建注重“授人以漁”:70餘人次天津專家駐點帶教,比如外科專家手把手教本地醫生做腹腔鏡手術,讓“好技術”留在策勒;120多名本地醫護赴津進修,回來後成了科室骨幹,比如縣醫院婦産科醫生進修後掌握了無痛分娩技術,讓農村産婦“生孩子不遭罪”。此外,5千萬元幫扶資金、2千萬元醫療設備,解決了“買設備缺錢”的問題,比如給鄉鎮衞生院配心電圖機,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查心臟。

  中國民航醫學中心(總醫院)和首都機場集團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則聚焦“農村看病更方便”:前者升級村衞生室,添了診斷床、聽診器,常用藥擺得整齊,解決了“村醫沒設備、沒好藥”的問題,比如達瑪溝鄉村民感冒,在村衞生室就能買到對症藥,不用跑3公里去鄉衞生院;後者送藥義診,56萬元藥品免費發給慢性病患者,小針刀手術解決了老人“關節痛走不了路”的問題,疫情期間郵寄藥品,讓居家群眾“斷藥不發愁”。多方合力,讓“優質醫療就在身邊”成了現實。

  特色發展:融“民族醫藥+現代醫療”,貼合群眾就醫需求

  策勒縣群眾信賴傳統醫藥,但過去“單靠民族醫藥治大病,效果沒保障”;同時,部分群眾不習慣西醫診療,“看不懂檢查單、不放心西藥”。針對這一矛盾,策勒縣探索“中西醫結合”路徑,既保留民族醫藥優勢,又用現代醫療提質。

2021年雙排螺旋CT(縣醫院醫務科)

  鄉鎮中醫館就是典型例子:恰哈鄉衞生院中醫館有200平方米,針灸、艾灸設備齊全,天津專家還會來指導,比如針對村民的腰椎間盤突出,用“針灸+推拿+西醫理療”結合的方式,比單一療法效果好,且一次治療費用不到50元,解決了“治病貴、效果差”的問題。策勒縣維吾爾醫醫院更實現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現在是二級乙等醫院,有7個臨床科室,既能用維吾爾醫調理慢性病,比如用特色製劑治糖尿病,又能通過現代設備做檢查,比如用B超查肝膽,避免“憑經驗診斷出錯”;研發的9種特色製劑中,3種獲自治區批准,既正規又便宜,深受群眾歡迎,比如一位老人長期吃維吾爾醫製劑降血壓,比吃進口藥每月省200多元。

  健康普惠:全周期保障“少生病、不生病”,築牢幸福底線

  70年發展,最終讓群眾實現了“從治病到健康”的轉變——過去是“生病才就醫”,現在是“健康有人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解決了群眾“擔心生病、害怕花錢”的後顧之憂。

  對孕産婦來説,“孕期産檢免費做、産後有人隨訪”,2022年孕産婦死亡率降至12.3/10萬,比上世紀大幅下降,“生孩子安全”成了常態;對孩子來説,從出生接種疫苗到定期體檢,全程免費,嬰兒死亡率4.25‰,家長不用再擔心“孩子生病沒法治”;對老人來説,每年免費體檢,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有專人上門測血壓、指導用藥,比如一位70歲老人患高血壓,村醫每月上門隨訪,幫她調整藥量,血壓控制得很穩定;對全體居民來説,人均預期壽命提升至75.6歲,接近全國水平,2022年全縣醫療機構年門診35萬人次、住院2.5萬人次、手術超6000&次,這些數字背後,是“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的幸福,是“不用為健康發愁”的安心。

 展望未來:守“為民初心”,讓健康福祉更持久

  站在新疆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新起點,策勒縣醫療衞生事業的目標,是讓群眾“更方便、更安心、更省錢”:深化醫共體建設,讓CT、核磁共振等設備全縣共享,鄉鎮群眾不用跑縣城就能做高端檢查;通過“專家下沉、遠程會診”,讓村衞生室也能看“疑難病”,比如村民在家門口就能連上線,讓縣醫院專家看病;加強慢性病預防,比如在社區開展健康講座,教群眾“怎麼防高血壓”,從源頭減少生病。

固拉合瑪鎮衞生院現外景(2021年衛健委馬繼燕)

  同時,繼續做強“中西醫結合”特色,讓民族醫藥更規範、現代醫療更貼心;培養更多本地醫生,解決“基層缺醫生”的問題,讓“家門口的好醫生”長期留在群眾身邊。未來的策勒,不僅要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要讓群眾“少生病、不生病”,讓健康成為每一位百姓幸福生活的堅實底色。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