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一箱箱冰鮮三文魚、高白鮭通過綠色通道,被送上飛往國內乃至歐洲的航班。這不光是魚的旅程,更是新疆農産品種養加工、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通關效率、航空樞紐能力的集中展示。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日前,記者隨“走進美麗新疆”全國省級媒體采風活動採訪團踏上這片壯闊而神奇的土地,共同見證天山南北新風新貌,近距離感受這裡的發展活力與脈動。
9月23日,沙灣市安集海鎮幹部群眾用農作物擺出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祝福字樣,在豐收的喜慶氛圍中送上最誠摯的祝福。孫志坤 攝
金秋時節,秋高氣爽。在距離烏魯木齊數百公里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托裏鎮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種植戶們正盤算着即將到來的秋果採摘。田地裏,鮮紅的枸杞挂滿枝頭,預示着又一個豐收年的到來。
“從前靠人工採摘,一家最多種10畝地。自從縣裏成立了研究中心,有了規範化指導和機械化作業,現在可以種100畝,不僅大幅提升效率,還降低了成本,真的越來越省心。”種植戶王磊感慨道。
精河枸杞,素有“紅瑪瑙”美譽,但受制於保鮮技術,90%以上的枸杞鮮果以往只能製成乾果。枸杞鮮果,如何跳出困局?在新疆杞明星枸杞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車間裏,記者找到了“答案”:剛從地裏運來的鮮果經高壓噴淋清洗後,進入零下45攝氏度的真空凍幹艙。12小時後,營養成分高、形態飽滿的“鎖鮮枸杞”由此誕生。
“今年村裏已收購22噸鮮果銷往上海,每公斤售價近200元,差不多是傳統乾果的6倍。”吾夏克巴依西村黨支部書記馬文軍説。
近年來,精河枸杞開啟了“變身計劃”,從傳統的乾果,發展為集鎖鮮枸杞、枸杞原漿、精釀啤酒、枸杞燕窩等40余種産品的“大家族”,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等為一體的全産業鏈格局。
在新疆,傳統意義上的“靠天吃飯”,正在被智慧種養取代。
在位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的三文魚養殖基地,水域中分佈着數十個大型生態環保網箱,“生態+智慧”三文魚養殖模式的引入,讓冷水魚養殖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不遠處,天蘊漁業有限公司三文魚養殖基地加工車間裏,自動化生産線不停運轉,將三文魚加工成刺身、魚柳、魚段等産品,甚至還研發出了三文魚蛋白肽、三文魚魚油等精深加工延伸産品,讓“一條魚”的價值翻番。
天山峽谷間建起的一條條數字化養殖加工生産線,讓曾經逐水草謀生的牧民們安居下來,變成了漁民、産業工人甚至公司股東,在家門口增收致富。“放牧月收入大概在1000元,現在每月能掙6000多元。”公司員工馬得拜·加布合拜説。
如今,“離海最遠的地方”卻因量産“海鮮”衝上熱搜。一條條從天山雪水中躍出的魚兒,不僅躍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也躍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圖景。
今日新疆,不光是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更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秋日下午,涼風陣陣,沿賽裏木湖眺望,碧藍湖水與湛藍天空相接,匯成獨特的賽裏木湖藍。
“以前能看到12米深處的石頭,現在部分水域的透明度能達到16米。”賽裏木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資源環境管理局林業工程師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一邊説,一邊緊盯着屏幕上的實時數據。
阿布都瓦力介紹,當地通過低碳發展、生態修復等系列措施,有效控制湖區水土流失,恢復湖濱生態空間。如今,湖清岸凈,飛鳥翔集,湖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按賽裏木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幹部巴依爾的話講,“我們不是靠湖吃湖,而是靠護湖興湖。”
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開發生態旅游,讓地處博州最西端的溫泉縣也嘗到了甜頭。
賞雪景、泡溫泉、觀霧凇、看天鵝……博爾塔拉河國家濕地公園裏的每一處景色都美不勝收,吸引各地游客前來打卡。
“生態好,就是我們縣的‘金字招牌’。公園把濕地景觀和溫泉資源、草原風情結合起來,帶動了周邊的民宿、餐飲、文旅産業發展。不少農牧民靠着這片濕地吃上了‘生態飯’。”博爾塔拉河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巴達瑪説。
明月出天山,絲路展新顏。今天的新疆,正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高水平開放的大勢,譜寫波瀾壯闊的時代新篇。(趙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