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喜慶時刻,巴楚縣琼庫爾恰克鄉格什勒克村處處洋溢着歡歌笑語。漫步村落,嶄新的住房錯落有致,柏油馬路通到家門口,村民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而村頭的抗震紀念館內,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實物,正靜靜訴説着村莊從災難中崛起、在時代浪潮中奮進的不凡歷程。
“看這張照片,是2003年地震後救援隊救我和老公的場景,當時的房子全塌了,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42歲的月熱古麗·達吾提站在抗震紀念館的展櫃前,向參觀的村民講述着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2003年,20歲的月熱古麗剛結婚不久,那天她正在家中做飯,婆婆、老公、小叔子和弟媳都在屋裏。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瞬間摧毀了家園,她和老公被埋在廢墟下,是救援隊及時趕到,從瓦礫中挖出了他們;而家中另外四口親人,卻永遠留在了那場災難裏。
“震後那幾年,我們住過臨時帳篷,也住過簡易安置房,總擔心‘沒個安穩家’。”月熱古麗的話語裏滿是對過去的感慨,也藏着對如今生活的珍惜。2011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月熱古麗家拿到了2.45萬元建房補貼,加上自家的積蓄,一棟80平方米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搬新家那天,我和老公在屋裏轉了好幾圈,摸著新墻壁哭了——終於有個踏實的家了!”
如今走進月熱古麗的家,寬敞明亮的客廳裏擺着沙發和電視機,廚房的燃氣灶取代了過去的土灶&,院子裏種着果樹和鮮花。“現在不僅住得好,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月熱古麗笑着説,這幾年村裏發展特色種植,她和老公跟着合作社種棉花、養牛羊,每年能有好幾萬元收入;孩子在鄉里的學校上學,學費全免,還能享受營養午餐。閒暇時,她會和村民一起去村文化廣場跳麥西來甫,或是到紀念館當志願者,給年輕人講地震救援的故事,講這些年村莊的變化。
在格什勒克村,像月熱古麗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震後二十餘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村莊實現了“從廢墟到新村”的蛻變:曾經的土坯房變成了安全房,泥濘路變成了硬化路,村民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穩定電;村裏建起了文化室、衞生室、便民超市,孩子們有了嶄新的教學樓,老人們能享受免費體檢。近年來,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村裏發展起了特色養殖、特色種植産業,還依託抗震紀念館打造了“紅色教育+鄉村旅游”示範點,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以前愁‘活下去’,現在盼‘過得更好’!”月熱古麗説。自治區成立70年來,尤其是震後這些年,她親眼見證了家鄉從“災後重建”到“鄉村振興”的一步步跨越。如今的格什勒克村,不僅有安穩的家園,更有蓬勃的生機——田間地頭是忙碌的身影,文化廣場是歡樂的歌聲,抗震紀念館裏的故事,成了村民們銘記恩情、珍惜當下的精神坐標。
70載風雨兼程,70載砥礪奮進。從地震中挺立,在發展中蝶變,格什勒克村的變遷,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年來民生改善、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如今,村裏的鄉親們正帶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片曾歷經磨難卻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續寫着幸福安康、團結奮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