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要衝,就已串聯起東西方文明,寫下“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浩蕩長歌。
真正讓新疆與世界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是自治區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疆開放發展的戰略擘畫,力度之大、定位之高前所未有。
將新疆區域性開放戰略納入國家向西開放總體布局,賦予其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亞歐黃金通道和向西開放橋頭堡的戰略定位,為新疆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廣闊空間。
天山南北,開放活力涌動;亞歐中心,開放動能澎湃——今日新疆,勇立潮頭。
從邊陲到樞紐
黃金通道釋放黃金價值
開放的根基,在於通達的通道。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地理中心,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在此交會,先天的區位優勢,註定了它是我國連接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最便捷的陸路通道。而自治區成立70年來的建設與發展,讓這份“先天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這片曾經被認為“偏遠”的地區,已站在對外開放的前沿,成為我國聯通世界的“黃金通道”。
回溯開放歷程,每一步都鐫刻着時代印記。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天山南北;1979年,烏魯木齊、石河子、吐魯番率先對外開放,拉開新疆主動對接世界的序幕;1980年,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天山毛紡織有限公司成立,翻開了利用外資的嶄新一頁;1988年,中央賦予新疆派駐國外經濟機構審批權,此後霍爾果斯口岸對第三國人員開放,新疆的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疆對外開放工作,兩次主持召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三次蒞臨新疆,為新疆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牢記囑託,發奮圖強。
新疆充分發揮“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優勢,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大通道。
中歐班列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2024年,新疆鐵路雙口岸通行中歐(中亞)班列達1.64萬列,已連續五年保持在萬列以上。截至7月27日,今年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通行中歐(中亞)班列已超1萬列。
一列列鋼鐵駝隊,不僅承載着商品,更承載着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使命,在亞歐大陸踏出互聯互通的新足跡。
通道建設不止於鐵路。近年來,新疆積極參與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不斷加快鐵路、公路、航空和商貿物流網建設,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對外開放新格局。目前,新疆至歐洲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共開通雙邊國際道路運輸線路119條,佔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運輸機場星羅棋佈,國際客運航線通達17個國家和地區;鐵空、公鐵、鐵海等多式聯運模式不斷成熟。
黃金通道釋放出黃金價值。2024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額4341.6億元,連續三年跨越3個千億級&階。
2024年,新疆雙向投資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子布局,現代物流、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持續攀升;本地企業“走出去”步伐穩健,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實現了42.6%的增長,增速位居全國第四。
……
更令人期待的是未來的通道升級:2025年,阿拉山口—哈薩克斯坦多斯特克鐵路增建二線項目進入議程,起自中國新疆喀什的中吉烏鐵路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些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落地,將重塑中國與中亞乃至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格局——不僅能縮短區域時空距離、提升物流效率,更能讓中亞的礦産資源、優質農産品更順暢地進入中國,讓中國的工業製成品、先進技術更便捷地輻射中亞,實現“雙向共贏、互聯互通”的開放願景。
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新疆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正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貢獻“中國力量”。
馭勢向西
改革創新拓展新空間
開放的深度,取決於改革的力度。
站在向西開放最前沿,新疆堅持改革創新,把自身區域性開放戰略納入國家向西開放的總體布局中,持續推動對外開放不斷向深層次、寬領域、全方位拓展。
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正是新疆制度型開放的“試驗田”與“排頭兵”。
2023年11月1日,新疆自貿試驗區揭牌,成為我國西北沿邊地區首個自貿試驗區。一年多來,新疆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改革答卷”:相關部門及片區&&支持政策35項,下放自治區級權限45項,形成35個省級制度創新成果和典型案例並在全疆複製推廣;2024年,新疆自貿試驗區新增企業9000余家,進出口總額佔到全疆三成以上。
制度創新的紅利,不僅體現在自貿試驗區內,更滲透到新疆開放發展的各個角落。
在距離霍爾果斯200多公里的尼勒克縣,三文魚養殖基地迎來今年的首網捕撈。這些産自“離海最遠之地”的生鮮産品,正高效地走向國內外市場:供應國內的冰鮮三文魚從伊犁伊寧國際機場空運出發,24小時內即可抵達上海超市;出口東南亞的急凍産品經液氮處理後,自上海港發運,5天就能現身菲律賓餐桌。
實現從內陸邊疆到沿海乃至國際市場的快速通達,關鍵依託於“快”——運輸快、通關快。當地海關專設的“屬地查檢綠色通道”和“互聯網+海關”一站式申報服務,為生鮮産品的高效出口提供了有力保障。
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2024年6月啟動保稅航油加注業務,讓每架經停的國際航班節省13%的燃油成本,使更多飛機在此中轉,更多貨物由此流通。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務區的設立,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法治保障;海外人才服務中心的成立,為新疆匯聚了全球智慧……一項項創新舉措,如同為“黃金通道”插上了翅膀,讓新疆的開放環境更具吸引力。
新疆潛力無限,機遇世界共享。
2024年6月,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在烏魯木齊舉辦,5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以及國內1000多家企業和機構參展,美國首次組團參會。加利福尼亞州巴斯托市市長保羅·考特尼坦言,來之前“心存忐忑”,但實地感受後卻感慨:“新疆社會非常開放,人民非常熱情,正在向全世界敞開大門。”
2025(中國)亞歐商品貿易博覽會上,白俄羅斯駐華大使亞歷山大·切爾維亞科夫高度讚賞博覽會的作用,表達了“深化務實合作、促進互利共贏”的意願。
從“政策紅利”到“制度創新”,新疆正以更優的營商環境、更活的開放動能,成為世界矚目的“投資熱土”。2024年,新疆共落實執行招商引資項目4391個,引進區外到位資金9355.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
從“通道經濟”邁向“樞紐經濟”,新疆正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世界看見新疆
新疆走向世界
開放的溫度,源於文明的交融。
70年來,新疆的開放不僅是“貿易通道”的暢通,更是“文化橋梁”的搭建——從“引進來”讓世界感知新疆之美,到“走出去”讓新疆文化融入世界,新疆正以多元包容的姿態,構建“傳統與現代對話、本土與世界共鳴”的開放敘事體系,讓新疆故事成為中國故事的生動注腳。
今年5月,Y29次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從西安出發,經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境,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200多位旅客開啟了跨國民俗之旅;80輛來自全球20個國家的經典老爺車穿越大半個中國,也抵達霍爾果斯。
這兩批“特殊訪客”的到訪,是新疆開放的縮影。2024年,新疆接待入境游客超510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達44.75億美元。
在新疆生活了11年的法國人查爾斯,早已把這裡當作第二故鄉,他説:“在烏魯木齊,我可以説中文、教法語,愛吃馕也能找到法棍,這就是多元與包容。”
這些來自“異鄉人”的真實感受,比任何宣傳都更有力量——開放的新疆,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世界看見它的包容與溫暖。
“引進來”的同時,自信的新疆邁着鏗鏘有力的步伐“走出去”,帶着新疆的文化、科技走向世界。
如今,新疆文旅海外推廣已在21個國家和地區開展32批次交流合作,從文化展示到心靈相通,新疆正用世界聽得懂、樂於接受的方式,講述多元一體的文明故事。
更具深意的是,新疆正以“開放的姿態”主動接受世界的觀察。
2024年自治區兩會期間,首次邀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對話夥伴國駐華使節及國際組織代表旁聽,同時接受14家國內媒體、10家港澳媒體、4家外國媒體報道;2025年自治區兩會延續這一做法,讓世界透過“兩會窗口”看見新疆的民主與發展。
2024年,包括外國政要、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企業家、宗教人士、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500多批上萬人次走進新疆。這是新疆外事活動最多的一年。
今日的新疆,正以發展之勢、文明之韻、開放之姿、自信之態,從容大方地站在世界聚光燈下,彰顯迎八方賓客、納寰宇聲音的坦蕩胸懷。
新疆開放自信的底氣,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根本在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
天山巍峨,屹立着不變的雄心;沙漠浩渺,承載着無限的希望。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謀篇布局的交匯點,新疆開放發展的圖景清晰而壯麗,壯闊延展。(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