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文脈 再鑄華章-新華網
2025 09/19 17:47:47
來源:新疆日報 

賡續文脈 再鑄華章

字體:
賡續文脈 再鑄華章
 
——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系列述評之五

  天山南北,大漠長風,絲綢古道駝鈴猶在耳畔迴響;山河巨變,文脈綿延,新時代的華章正揮毫潑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載,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壯闊征程,更是一場深沉而熱烈的文化勃興。

  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推進文化潤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更加有力的措施發展繁榮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持續推進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今天的新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豐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如同陽光雨露,普惠於民,滋養人心,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根深葉茂,深耕中華文化血脈&&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多元文化在此交匯共生,始終扎根於中華文明母體。文化潤疆的核心,便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長。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重鎮與東西方文明交匯核心,龜茲留存着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石窟等珍貴遺産,其墓葬形制與隨葬器具深刻體現中原文化印記,見證着西域與中原的文明交融。為讓龜茲文化“活”起來,新疆推出一系列舉措:今年5月,庫車市龜茲博物館開放,依託考古成果與文物,系統展現龜茲歷史脈絡;毗鄰的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是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遺址博物館,曾獲美國繆斯設計獎金獎;庫車龜茲樂舞體驗館則用數字技術還原九大石窟、86個洞窟的壁畫與海外流散文物,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絲路盛景。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出版《佛自西來——新疆古代石窟》等書籍,編撰通俗讀物,推出《龜茲秘境》等美術作品。庫車市打造的龜茲小巷文化街區,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絲路文化魅力。近日,自治區重點文藝創作項目舞劇《龜茲》完成了首次合成演出,令觀者驚艷。導演佟睿睿説:“這部舞劇以藝術之力推動龜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賡續中華文明的同時,更以文潤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文化力量。”

  新疆博物館豐富的文物展陳,呈現了自先秦以來新疆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創造文化的歷程。其中,1995年在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是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連的生動例證。這件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發現之一的文物,其色彩絢麗、織造工藝精湛,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見證了漢代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為了活化利用這一珍貴文物,2023年,由北京和新疆推動的文化潤疆重點項目——大型歷史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在疆內外巡演,場場爆滿。今年7月13日,“中華錦繡——‘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國寶展”在新疆博物館開展,通過可視化、大眾化的方式呈現考古發掘的故事、文物背後的深意,揭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脈絡。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説:“我們依託中華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只為講清織錦上的五星輝光,道透織錦裏深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吐魯番交河故城的保護與活化是新疆傳承傳統文化的典範。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生土結構古代建築城市遺址,交河故城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華。文物保護工作者運用先進科技對其進行全方位監測和科學修復,同時創新推出“夜游交河”活動,讓游客在夜色中穿越千年,感受故城的滄桑魅力。如今的交河故城,不僅是吐魯番的文化名片,更成為展現中華文明兼容並蓄、美美與共魅力的重要窗口,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新疆實踐”。

  70年來,新疆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新疆有4處,如今已增加到133處,還有不可移動文物9545處。從1995年尼雅遺址發掘首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到近年來多個考古項目引發關注,新疆的主動性考古項目快速增長,僅2018年到2022年間就開展了73項。

  新疆的文化遺産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文物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不僅守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更讓文物成為講述中國故事、新疆故事的重要載體。

  美美與共,非遺煥新綻放時代光彩

  在新疆,文化遺産不僅是歷史的年輪,更是流動的文明活態。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新疆有14個項目入選,如今這一數字已達141項;目前,全區共有6005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6992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新疆非遺以全新姿態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成為展示新疆魅力、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觀看《瑪納斯》説唱展示後指出,像《瑪納斯》這樣的文化遺産,既是少數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做好保護、傳承、整理工作,使之發揚光大。

  為加強《瑪納斯》非遺保護傳承,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通過舉辦演唱培訓班、國際文化節、建立文化博物館等舉措落實要求。8歲的“小瑪納斯奇”梅肯·買買提吐爾幹登上2024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龍年春晚,搖滾版《瑪納斯》亮相各級音樂節等重要舞&,《瑪納斯》還以書籍、雕塑、繪畫、漫畫、繪本、動漫等多種藝術形式廣泛傳播,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史詩的受眾”。

  成立於2007年的莎車縣木卡姆文化傳承中心,現已成為游客聚集的打卡地。這裡設有專門的展覽廳、排練傳承廳、表演廳等,表演大廳可容納數百人共同演奏。從各鄉鎮選拔的民間藝人在這裡進行木卡姆節目的排練和演出。

  與此同時,新疆文藝院團的再創作,則將這一藝術帶入更廣闊的舞&。舞&劇《木卡姆精品薈萃——且比亞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木卡姆音樂特色基礎上,創新性融入古琴、琵琶、箜篌和阮等民族樂器,舞蹈動作結合漢唐古典舞的優雅韻律與傳統維吾爾舞蹈的靈動姿態進行編排。大型音舞詩畫《木卡姆印象》,融合歌舞、詩頌、器樂演奏、多媒體視效等,彰顯了木卡姆藝術的時代氣息。它們都是舞&上常演不息,擁有大量觀眾的藝術精品。

  此外,借助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新疆文化藝術節等文藝盛會,《掀起你的蓋頭來——新疆是個好地方》《木卡姆戀歌——萬桐書》《張騫》《解憂公主》《樓蘭九歌》等舞&精品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瑰寶。

  無論是《瑪納斯》的創新傳承,還是木卡姆的當代呈現,都讓各族群眾深刻認識到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歷史淵源深厚、&&緊密,持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強勁文化動力。這些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扎根中華文明沃土,各民族文化才能枝繁葉茂;只有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才能煥發時代光芒。

  春風化雨,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的力量,最終要抵達人、溫暖人、塑造人。70年來,特別是文化潤疆實施以來,一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新疆加速建成,如同綿綿春雨,無聲滋養着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一批新疆題材的作品享譽全國,《本巴》成為新疆首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遙遠的向日葵地》《西長城》等獲魯迅文學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舞蹈《陽光下的麥蓋提》《爺爺的薩瑪瓦爾》接連奪得中國舞蹈“荷花獎”,秦腔《焚香記》表演者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遠去的牧歌》等新疆題材電影連續7屆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走紅熒屏並在多國熱播,紀錄電影《地上的雲朵》引發熱烈反響……

  如今的新疆,抬頭可見舞&,轉身即是書香。文化潤疆,正以觸手可及的方式,把幸福寫進每個人的日常。

  “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藝小分隊、“石榴籽”文藝小分隊、烏蘭牧騎隊行遍天山南北,以歌以舞以樂以書傳遞信念、勾畫生活;音樂盛典“新歌唱新疆——優秀原創歌曲演唱會”全疆巡演收穫上萬現場觀眾,網絡觀看超百萬人次;遍佈全疆的各級文化場館打通了基層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8月23日至26日,以“培育讀書風尚 共享現代文明”為主題的第二屆新疆全民閱讀大會在喀什市舉辦,在天山南北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在喀什百姓書房、“悅讀粵有趣”城市書吧等社區讀書空間,配備了電子閱讀器、數字朗讀亭、AI影像空間和VR設備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傳統與現代閱讀方式的有機結合。從城市到鄉村,新疆正積極構建“15分鐘閱讀圈”,讓閱讀成為各族群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疆各地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學,創新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全區中小學廣泛開設書法、京劇、剪紙等傳統文化課程,“國學課堂”遍及鄉村校園,同時,組織學生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科普基地開展研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城市的新型閱讀空間到鄉村的文化大院,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到精準高效的服務模式,新疆在公共文化事業方面的努力真正實現了普惠共享。公共文化事業正不斷點亮百姓生活,讓各族群眾在文化的滋養下、互動中煥發蓬勃生機,更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最溫暖的底色。

  70年風雨兼程,新疆的文化建設從未如此生機勃勃。它賡續着千年文脈的厚重,譜寫着新時代的華章;它源於中華文化的深沉大海,又綻放出各民族文化的絢爛花朵;它如陽光雨露,普惠於民,滋養人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一個更加繁榮興盛、心靈相通的新疆,正朝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堅定前行。(高芳)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