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暖陽 照徹萬家
——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系列述評之四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自治區70載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一部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天山南北各族兒女團結一心、開拓進取,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貧窮匱乏邁向繁榮富裕的奮鬥史。
“我們黨的初心使命就是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謀幸福,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謀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着新疆這片土地,牽掛着新疆各族人民。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發展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
滄海桑田,換了人間。祖國懷抱中的新疆,最美的風景是各族人民的笑容。
為人民謀幸福
9月,在祖國版圖最西端的新疆,高端裝備製造業生産車間裏,機器人在自動化生産線上忙碌;琳瑯滿目的商品搭載中歐(中亞)班列從這裡走出國門;天山南北糧倉豐盈、瓜果飄香,為這片土地暈染出幸福的底色。
然而,沿着時間的長河回溯到解放前,看到的是一個積貧積弱、生産力極其落後的舊新疆:
近代工業幾乎空白,産不了一斤鐵、一尺布、一張機制紙;
每5戶人家才有一把坎土曼,一些地方年年鬧糧荒;
1949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19.8%;
新疆人口平均預期壽命30歲……
“達西鹼地白花花,莊稼歉收日子苦。大人餓着肚子唱歌,巴郎子露着光屁股。苦日子啥時到盡頭,盼望甜蜜的日子來。”
這首流傳在尉犁縣興平鎮達西村的“打油詩”,是貧瘠新疆大地的縮影。
如何帶領一個落後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追趕現代化的腳步?
這是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面前的一道時代考題。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
建設一個新新疆!中國共産黨帶領新疆各族人民,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中開新路,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中築通途。
“逐步改善各族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
伴隨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啟,十余萬大軍把軍墾第一犁插進茫茫戈壁;十月拖拉機廠、八一鋼鐵廠、七一棉紡廠等一批大型工廠相繼誕生;烏魯木齊、石河子等城市快速崛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改革春風激蕩大江南北,“口袋裏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的村訓在達西村流傳開來。靠集資興辦磚廠、農貿市場和家庭農場等,村民的日子一天一個樣。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給達西村全體村民回信指出,“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每家每戶,把生産搞得更好,把民族團結搞得更好,讓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2024年,達西村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92萬元。
“從他們臉上的笑容,真的能夠感受到達西村從曾經的鹽鹼地變成如今的小康村。”今年7月,“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新疆行活動走進達西村,新疆新農村的發展脈動讓網絡大V們感慨萬千。
小村巨變,似一滴水折射出“中國故事”的脈絡。美好生活的期許,在天山南北一路生花。
錨定共同富裕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
然而,要實現共同富裕,難在共同,也重在共同。
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一抹亮綠游走其中,這是由和田發往烏魯木齊的“和田玉龍號”列車。
墨玉站、皮山站、葉城站……途經23個站點,最低票價4元。沿線村民將特色農産品搬上車,在“列車巴扎”上售賣。阿依努爾·庫爾班也在其中。
南疆四地州曾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對世代生活在崑崙山腳下的阿依努爾而言,擺脫貧困,祖祖輩輩期盼了幾百年。
“以前,大家沿河傍山建房子,吃水靠挑,生活靠天。最怕下雨天洪水會沖走房子。”阿依努爾説。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新疆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盡銳出戰、精準施策,經過接續奮鬥,攻克了貧困堡壘。
阿依努爾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從2016年起,葉城縣實施阿克塔什鎮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包括阿依努爾在內的1.4萬名群眾,走出深山,挪窮窩,拔窮根。
截至2020年底,新疆306.4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66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困擾新疆數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搬進了新房子,我承包了50座大棚,每年可以掙10萬元左右,還帶動十幾個村民就業。”阿依努爾説,她還想把阿克塔什的更多特産帶上火車,讓更多的游客來阿克塔什旅游。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在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科學指引下,自治區黨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各項事業發展,無論是産業布局、政策制定還是資源分配,都緊緊圍繞讓各族群眾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美起來。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一個南疆小鎮到暖流涌動的新疆大地,“人民”二字的深刻內涵,溢滿天山南北各族群眾幸福生活的每一個瞬間。
堅持人民至上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
“要堅定不移推動新疆更好更快發展,同時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歷史一再證明,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總鑰匙”。自治區黨委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4年,新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分別增加23801元和12551元。
衣着從“藍綠灰黑”到“天天變樣”,飲食從“只求溫飽”到“吃出健康”,居住從“土坯矮房”到“智能家居”,出行從“封閉難行”到“四通八達”……自治區黨委深刻認識發展和穩定、發展和民生、發展和人心的緊密&&,每年將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0%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
2024年,新疆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74%,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南疆阿克蘇、喀什、和田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南疆五地州實現本科教育全覆蓋——
“家門口就有好大學,我很驕傲。”2024年,和田地區首所全日制公辦本科學校——新疆和田學院首次招生,克比努爾·阿卜力肯成為了學前教育專業的一名學生。
克比努爾的家在和田縣英艾日克鄉恰木古魯克村,畢業後她要在家鄉當老師,讓更多孩子像她一樣,能在家門口讀好書。
2011年以來,新疆累計建成農村抗震安居房272.97萬戶,幫助1100余萬名各族群眾住進了寬敞明亮安全的安居房——
“沒有祖國的強大,沒有邊疆的穩定,沒有這麼多好政策,我們就不會這麼快恢復重建。”2024年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除了山上的羊圈倒塌,護邊員肉孜·薩迪克的安居房安然無恙,至今還令他感慨萬千。
截至2024年,新疆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超過1.9萬家,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標準化率達到10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
“以前上大醫院做治療,路途遠,還耽誤事。現在村裏就能看中醫,手法專業還價格實惠。”在奇&縣西地鎮旱溝村衞生室中醫閣拔完罐,村民張曉紅感慨道。
新疆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千方百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就業總人數從2012年的1246萬人增加至2024年的1391萬人,增長11.64%——
2023年,英吉沙縣色提力鄉托萬霍依拉村組織無人機駕駛員培訓,努日曼古麗·喀斯木報名參加,成了英吉沙縣首位持證的“女飛手”。
“以前我圍着鍋&轉,現在訂單接不完,最近又全款購買了一架新的農用植保無人機,日子更有盼頭了。”努日曼古麗説。
隨着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的實施,南疆42個縣市46個農牧團場的800多萬各族群眾告別了“柴煤時代”,邁入“天然氣時代”——
“小時候拾牛糞、砍柴火、燒煤做飯,整天灰頭土臉。”烏恰縣黑孜葦鄉康什維爾村村民古麗買買提·艾薩説,現在用上了天然氣,房子乾淨了,心情更好了。
懷中一寸心,千載永不易。
從追求公平正義,到解決急難愁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是邏輯起點,是價值旨歸,更是力量之源。
如今,和田斷臂男孩成功救治的故事早已傳遍大江南北。
一場跨越1400公里、歷時7小時的陸空接力;一條各族黨員幹部爭分奪秒鋪就的希望通道;一次驚心動魄的極限救援……愛,讓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重獲新生。
“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太幸福了!”這是一位維吾爾族母親發自肺腑的感嘆,這也是2600多萬天山兒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真實寫照。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我們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未來的答案。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疆實踐迸發出的強勁暖流,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美麗新疆凝聚起堅不可摧的磅礡力量!(□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趙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