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墩老人在寬敞明亮的家中彈奏冬不拉(9月8日攝)。圖片由新疆圖片庫提供
“你看這兩張照片,差了十幾年,生活大變樣。”9月4日,在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散德克庫木村,今年80歲的多布墩·巴依胡力老人坐在自家安居房的客廳裏,翻着相冊説。多布墩一家從“逐水草而居”到“幸福定居”的生活變遷在相冊裏一一呈現。
相冊前幾頁,滿是帶着滄桑的老照片,其中一張攝於2010年的照片是多布墩在簡陋的土坯房前的留影。“那時候一年要轉場好幾次,每次轉場,得走半個月。”多布墩語氣裏滿是對過去的感慨,“白天得盯着牛羊防走丟,晚上就在路邊支起氈房睡,燒牛糞取暖。氈房裏又冷又潮,冬天風一吹,連被子都透着寒氣,渾身凍得發僵。”
在多布墩的記憶裏,過去的游牧生活處處不便,轉場路上沒有電、路面不平整,“家就是流動的氈房,太想過上安穩的生活了。”
這份藏在心底的期盼,在2012年成為現實。那年,多布墩一家搬進了80平方米的安居房。從四處遷徙住氈房,到搬進窗明几淨的新房,他至今記得推開房門時的喜悅:“雪白的墻,亮堂的燈,廚房有燃氣灶,衞生間能隨時用熱水,我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家。”
“這是政府幫我們蓋的房子,自己花了很少的錢,水、電、暖全通了。”他笑着回憶,“拿到鑰匙那天,全家人圍着新房轉了好幾圈。冬天再也不用守着爐子添煤,屋裏一直暖暖的,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讓多布墩更高興的是,定居點還配套建設了養殖區,解決了牛羊養殖的後顧之憂。“你看我家這300平方米的暖圈,養了40頭西門塔爾牛,有了保溫設施,冬天再也不怕牛被凍着了。”
往後翻相冊,照片越發鮮亮起來。
相冊裏最新的一張照片,是前不久拍的,多布墩和幾位老夥計坐在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嘮家常,每個人臉上都挂着輕鬆的笑容。“現在沒事就來活動中心轉一轉,下下棋、聊聊天,還能去閱覽室看書,有啥困難找工作人員也方便。”多布墩看著這張照片,言語裏透着滿足。
從老照片裏的“逐水草而居”,到現在的“幸福定居”,多布墩的家庭相冊,是阿勒泰地區牧民生活巨變的生動縮影。如今,在這片曾經的游牧草原上,越來越多像多布墩一樣的牧民,告別了遷徙的艱辛,在定居點紮下根,用雙手創造着美好未來。(□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