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智能農機 耕智慧棉田-新華網
2025 09/16 10:53:18
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駕智能農機 耕智慧棉田

字體:

  9月11日,精河縣大河沿子鎮夏爾托熱村的棉田裏,44歲的軒寶林正熟練操作着配備北斗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拖拉機。

  筆直的壟行在他身後延伸,棉種的間距、深淺被精準控制在厘米級誤差範圍內。這位與農機打了22年交道的拖拉機手,是當地智慧農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實踐者。

  “21歲跟着舅舅學開拖拉機時,怎麼也想不到種地能變得這麼智能。”作為精河縣沃土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骨幹,軒寶林如今駕駛的早已不是傳統農機。合作社擁有的2&採棉機、9&&馬力拖拉機、2架無人機和1&殘膜回收機,實現了從耕、種、管、收到殘膜回收的全環節機械化作業。

  智能農機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合作社全年人力成本因此降低60%以上,每年作業面積超15萬畝,2025年預計純收入250萬元。

  “這些‘大傢伙’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要不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我們根本買不起。”軒寶林説。

  夏爾托熱村黨支部書記董希林在村裏工作30餘年,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變化。“從畝産200公斤左右到現在的400公斤以上,産量大幅增長。”他告訴記者,這個地處大河沿子灌區支渠末端的村莊,灌溉曾是個難題,如今卻蛻變為全疆棉花産業數字化轉型的樣板村。

  變化始於綜合施策。大河沿子中型灌區2022年入選水利部首批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試點,數字技術悄然改變着這裡的面貌。夏爾托熱村投資580萬元打造的智能灌溉系統,村民只需通過手機小程序就能實現一鍵灌溉。全村1.6萬餘畝耕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並配套北斗導航播種設備、無人機植保系統和水肥一體化設施。

  “黨支部+合作社+企業”的産業化運作模式,讓農戶嘗到了甜頭。2023年,合作社通過集體採購為農戶降低農資成本15%以上,還為村集體帶來3萬餘元分紅收入。全程機械化使播種效率提升40%,采收周期從20天縮短至5天,每畝節約人工成本超200元。

  站在田埂上,軒寶林算了一筆增收賬:自家327畝棉花僅水費一項每年就節省1萬多元,加上農機作業和棉花銷售收入,年均增收超3萬元,“現在種地靠的是技術,比父輩那會兒輕鬆多了,效益卻翻了好幾倍。”

  董希林&&,通過技術升級和管理優化,預計2025年全村棉花總産值超2000萬元,農戶畝均純收入從5年前的300元提升至600元以上。(孫芳婷)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