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會見兵團老中青三代建設者代表時,他強調,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71年來,一代代兵團兒女忠實履行屯墾戍邊、維穩戍邊職責使命,駐守在兩大沙漠周邊、千里邊境線上,與惡劣環境鬥爭,與孤獨寂寞為伴,在風頭水尾貧瘠之地,開墾出萬頃良田,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城鎮。
◇32年守邊歲月裏,朱國利夫婦共計騎壞了8輛摩托車,換了6匹馬,累計巡邊近50萬公里。
◇“我離不開孩子們,孩子們也離不開我。”郭玥靜説,如今,圖木舒克早已成為她名副其實的家鄉。
◇“我就是戈壁灘上的一棵草,沙漠裏的一粒沙,融入兵團,看到兵團發展壯大、祖國繁榮強大,這輩子非常值。”
◇&&牧民的“馬背醫生”李夢桃、堅持兵地共建的基層兵團幹部、堅守深山牧區37載的“健康守護人”李琳、無私幫助200多哈薩克族牧民走出生活困境的“牧區暖陽”馬殿英……來自五湖四海的兵團人成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的中堅力量。
◇緊盯團場職工群眾種植需求,不斷解決棉花生産實際問題,是趙海團隊始終堅持的科研方向。
◇新時代兵團人接力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始終聚力發展先進生産力示範區,履行發展先進生産力的示範區功能,加快構建兵團特色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把兵團建設得更強大更繁榮。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自良 何軍 茍立鋒
在新疆組建兵團、履行特殊使命,是黨中央治國安邦、強化邊疆治理的戰略安排。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以來,廣大幹部職工扎根新疆沙漠周邊和邊境沿線,發揮了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墻鐵壁的戰略作用。
對於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鞏固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多次考察並作出重要指示。
“兵團的存在和發展絕非權宜之舉,而是長遠大計。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考察時這樣説。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會見兵團老中青三代建設者代表時,他強調,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歲月有痕。71年來,一代代兵團兒女忠實履行屯墾戍邊、維穩戍邊職責使命,駐守在兩大沙漠周邊、千里邊境線上,與惡劣環境鬥爭,與孤獨寂寞為伴,在風頭水尾貧瘠之地,開墾出廣袤良田,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城鎮。
進入新時代,兵團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疆大局,在民族團結、宗教和諧、文化引領、兵地融合等方面積極探索,充分發揮作為安邊固疆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發展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示範區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形成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新優勢,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兵地各族群眾。
築牢安邊固疆的銅墻鐵壁
屯墾廢,則邊疆亂;屯墾興,則邊疆寧。從2000多年前的西漢開始,在西域新疆大規模屯墾戍邊,成為歷代中央政權治理西北邊疆,維護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繁榮的重要手段。
1954年,黨中央決定組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通過創造性轉化歷史遺産,讓“屯墾戍邊”戰略之舉在西北邊疆延續。
夏日清晨,喬老克哨所周邊,蟲鳴陣陣,胡楊翠綠。54歲的民兵朱國利早早起床侍弄羊群、馬匹,準備開始一天的巡邊。
作為邊境線上的守護者,兵團民兵護邊員是安邊固疆、維護穩定的重要力量。在黨中央部署下,兵團建立起縱深10-30公里的邊境團場帶。“放牧就是巡邏,種地就是站崗”成為許多邊境團場民兵護邊員一生的寫照。
朱國利是土生土長的兵團人,從小便跟隨父親在馬背上巡護祖國邊境線。1993年,年僅22歲的朱國利來到位於中哈邊境的兵團四師六十三團喬老克炮&,開始邊放牧生産邊義務守邊。
忽明忽暗的煤油燈、混着泥沙的界河水、肆虐呼號的暴風雪……30多年來,無論環境如何艱苦,無論氣候多麼惡劣,朱國利和妻子王利始終堅持每天巡邏。“那時候沒覺得苦,你看父輩們,比我們苦得多。國境線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守在這裡。”他説。
現在,朱國利和妻子所在哨所已成為團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這裡,他們講述女兒從小沒有玩伴,只能和家裏養的羊馬玩耍;講蚊子多得數不清,孩子夏天被叮了一身包;講界河裏的水全是沙子,沉澱完才能喝……不少外地來此研學的青年學子聽得熱淚盈眶,“這就是我們過去30多年每一天的經歷。”王利説。
2005年,住了十多年地窩子的朱國利一家三口,搬進了水電暖齊全的新喬老克哨所,屋內電視機、電風扇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時代進步,國家富強。從煤油燈照明、地窩子睡覺,到水電暖齊全的新哨所;從步巡眼看,到騎馬、騎摩托巡邏並配備各類設備保障,兵團邊境哨所各類設施條件持續改善,科技巡邊護邊能力大幅提升,但那份赤誠報國、戍守邊疆的忠誠和擔當始終不變。
2010年,經黨組織考察批准,朱國利夫婦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這麼多年來,我巡邏的地方幾乎沒發生過人畜越境事件,現在我們兩口子的獲獎證書有一整面墻,這就是國家對我們最大的認可。”他説。
32年守邊歲月裏,朱國利夫婦共計騎壞了8輛摩托車,換了6匹馬,累計巡邊近50萬公里。
如今,兵團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項目齊全、功能完備、資源共享的邊境基礎設施體系,常態化落實邊境管控措施。在166萬平方公里的天山腳下,兵團在抗擊外來勢力的武裝挑釁、打擊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鬥爭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2003年至2009年,朱國利連續六年被評為優秀護邊員;2020年被評為“兵團好人”“兵團道德模範”;2025年5月,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範稱號。
守護邊境安寧、推動邊疆發展,是兵團發揮安邊固疆穩定器功能的題中之義。
從河北唐山來到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出生於燕趙大地的郭玥靜,在崑崙山下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2005年,即將從師範專業畢業的郭玥靜毅然放棄家鄉國有企業的穩定工作,選擇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車輛一路顛簸,後視鏡裏塵土飛揚,眼前大山一座接着一座,滿目土黃的連綿山路讓她心頭髮緊。然而,抵達學校後,孩子們的笑臉讓郭玥靜放下了所有顧慮。
志願服務期間,她爭取到母校唐山師範學院的5萬元資金,資助了19名貧困學生。2006年,她組織全師志願者和愛心人士為連隊患病學生捐款8.6萬多元。了解到一些團場連隊的學生家庭生活困難,她倡議城區志願者每月從500元生活費中拿出100元幫助特困學生,先後有431名學生得到幫助。
2007年,郭玥靜主動提前結束服務期,成為圖木舒克中學的一名教師。“我離不開孩子們,孩子們也離不開我。”郭玥靜説,如今,圖木舒克已成為她名副其實的家鄉。
扎根南疆20年,郭玥靜對邊疆教育事業的熱愛始終未變。學校老師整體普通話水平不高,她組織編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參考資料,帶着大家一起學習;畢業生想自主創業經費不足,她把自己攢下的2萬元拿出來當啟動資金;團鎮小學師資力量不足,她發動同事送教送課……
在她的努力下,學校老師的整體普通話水平、課堂教學能力及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明顯提升。她先後獲得兵團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教育部“校長國培計劃”優秀學員、共青團中央“全國優秀團幹部”等榮譽稱號,成為新時代踐行兵團精神的傑出代表。
從帕米爾高原到塔克拉瑪幹沙漠,從廣闊棉田到現代工廠,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受到“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理想感召的年輕人來到祖國西北邊疆。
截至2025年3月,兵團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已累計在全國範圍內招募2.4萬餘名有志青年赴兵團服務,依託“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工作機制,6000余名志願者服務期滿選擇扎根兵團,成為邊疆穩定發展的推動者、傳承兵團精神的生力軍,為新時代兵團精神注入新內涵。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的一處100萬千瓦光伏基地(2024年5月14日攝)胡虎虎攝/本刊
兵地融合促民族團結
71年來,一代代兵團人用青春和熱血逐步把兵團建設為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他們與新疆各族群眾比鄰而居、相守相助,不僅讓兵團成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産隊、工作隊,也成為維護新疆民族團結的紐帶,架起各民族心靈相通的橋梁。
1964年6月15日,是年僅16歲的李夢桃永遠難忘的日子。他響應“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號召,從家鄉上海出發跋涉六天六夜抵達新疆。
“道路不平,電話不靈,電燈不明”,這是李夢桃等支邊青年對烏魯木齊的第一印象,前面還有“水到頭、路到頭、電到頭”的戈壁灘。從繁華的大上海來到渺無人煙的萬里荒原,許多人擠在從家鄉帶來的蚊帳裏哭出了聲。
“那時候生活很苦,但黨組織非常關心愛護我們。支邊青年吃的是白麵饅頭,老兵們吃的是苞谷面發糕,而且每天還要開荒。”李夢桃説,“我們的想法很純粹,既然祖國需要,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就這樣,支邊青年在戈壁灘上安了家。
經過集中培訓,1970年,李夢桃被分配到北塔山牧場成為一名醫生。“牧場發給我一匹馬、一根馬鞭、一個藥箱、一件軍大衣、一支鋼槍,我就這樣成了牧民的馬背醫生。”他説。
北塔山牧場屬於兵團第六師,地處中蒙邊境地區,平均海拔3000多米,年均氣溫只有2.4℃,自然環境惡劣。有人編了一首打油詩,説這裡“有山沒有樹、有溝沒有水、有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這裡,也是祖國的邊防一線。老連長告訴李夢桃:“北塔山每頂氈房就是一個哨所,每個牧民就是一名哨兵。牧民們缺醫少藥,我們不能不管。”就這樣,李夢桃在北塔山上一待36年。
在漫長的行醫生涯中,李夢桃騎馬行走26萬多公里,救治2萬多名病人,接生了800多個新生兒,被當地牧民稱為“草原牧民的好兒子”。
“我就是戈壁灘上的一棵草,沙漠裏的一粒沙,融入兵團,看到兵團發展壯大、祖國繁榮強大,這輩子非常值。”李夢桃説。
進入新時代,兵團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加快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助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六團新開嶺鎮,兵地共建“連心橋”的故事廣為流傳。
十六團新開嶺鎮一連與阿瓦提縣多浪鄉英買力村,同處塔裏木河源頭。英買力村的孩子上學、群眾務工首選目的地就是一連。以前,通過簡易橋梁,兩地關係密切、來往頻繁,兵地職工群眾之間建立了深厚情誼。隨着橋梁老化,兩地分隔開來,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的路程,繞行需走20公里。
2023年,時任第一師黨員教育和幹部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的劉煉軍參與兵地連村結對共建工作時發現了這一問題,他建議在當地建一座橋。同年11月,由兵地雙方共同投資710萬元的大橋正式動工。2024年5月1日,大橋竣工通車。
“沒有橋的時候,我們取個快遞都要跑去鎮上。現在,開車十幾分鐘就能到十六團拿包裹,看病可以直接到團醫院。”英買力村村民阿不都賽買提·買買提説。隨着兩地群眾出行更加方便,心也貼得更近,該村共有40多名學生在十六團就近入學,30多人來到一連就近務工。這座橋被大家稱為“連心橋”。
&&牧民的“馬背醫生”李夢桃、堅持兵地共建的基層兵團幹部、堅守深山牧區37載的“健康守護人”李琳、無私幫助200多哈薩克族牧民走出生活困境的“牧區暖陽”馬殿英……來自五湖四海的兵團人深度融入新疆社會,成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的中堅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兵團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健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機制,健全兵地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兵地深度嵌入融合,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功能愈發突出,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的作用更加凸顯。
採棉機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105團的棉田采收棉花(2024年9月29日攝)胡虎虎攝/本刊
做先行示範的建設大軍
發展是解決新疆一切問題的關鍵,也是兵團增強綜合實力、履行特殊使命的基礎。
從新疆的第一噸鋼鐵、第一匹機織棉布、第一塊毛巾、第一塊方糖開始,兵團建設者們在亙古荒原上建起一座座以“七一”“八一”命名的工廠,拉開了祖國邊疆建設現代工業的序幕。
1949年之前,新疆無法生産一斤鐵、一斤鋼,當地家庭每五戶才有一把坎土曼,三戶才有一把鐮刀。部隊官兵自發節衣縮食,手拉肩扛在新疆創辦第一座鋼鐵廠,這就是新疆八一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鋼”)的前身。八鋼的創建,奠定了新疆現代鋼鐵工業的基礎,在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産業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從1952年第一爐鋼水成功冶煉至今,八鋼已發展成為擁有上萬名員工、總資産規模超500億元的新疆“名片”企業。
新時代以來,兵團牢記發展先進生産力示範區的定位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構建兵團特色現代化産業體系,不斷壯大綜合實力,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産、産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産等方面優勢明顯,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北緯42度以北地區,曾被農業專家視為“植棉禁區”。兵團發揮機械化大農業優勢,集中資源強化棉花産業發展。
今年55歲的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海,已經在棉花地裏摸爬滾打了近30年。緊盯種植需求,不斷解決棉花生産實際問題,是趙海團隊始終堅持的科研方向。
上世紀90年代,新疆棉花枯萎病爆發,嚴重影響棉花生産。棉花生産區域性較強,其他省份棉花品種抗逆性不適應新疆條件早熟。選育適應北疆種植的抗病棉花品種,成為當務之急。
趙海所在的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連續多年從奎屯、石河子、阿瓦提縣等重病棉田裏採集枯萎病病菌,經培養繁殖後投入病圃試驗田。
“當時沒別的辦法,只能一年年種、一年年淘汰,逐漸挖掘、篩選品種中的抗性。”趙海説。經過十幾年持續努力,團隊選育出新陸早19號這一抗枯萎病品種,並於2004年成功通過審核,在新疆推廣。
攻克枯萎病後,趙海又將目光瞄準提高棉花産量。當時早熟雜交棉産量較高,但雜交育種需要人工去雄作業,種子成本居高不下。趙海帶領團隊研發出“芽黃”標記免去雄棉花雜交制種,可省略人工環節,將雜交棉制種成本降低50%以上。
為加快棉種繁育速度,趙海和團隊如同候鳥般年年往返於新疆和海南。“海南紫外線強,每次去半年在地裏幹活,東坡笠能戴壞好幾個,曬脫皮是常有的事。”趙海説。2008年,由他主持選育的標記雜交棉新品係“石雜2號”實現畝産皮棉291.9公斤,創造了當時的全國高産紀錄。
近30年來,趙海團隊選育出16個適應新疆環境的棉花新品種。其中,新陸早14號是新疆第一個雜交棉品種,結束了新疆棉花長期依賴其他省份供種的歷史。豐産、早熟的新陸早61號是團隊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截至2024年,累計示範推廣2200余萬畝,增加效益38.23億元。
如今,棉花已成為兵團農業的支柱産業,棉花産量佔全國1/3。以棉花為核心,兵團農業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的帶動效應不斷凸顯。
進入新時代,兵團聚焦七大主導産業和21條重點産業鏈,奮力打造“千百十”億級産業、園區、企業,一批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建設,為産業蓬勃發展奠定基礎。
盛夏時節,游客駕車行駛在獨庫公路,飽覽“一日看四季”的大美風光。不遠處,兵團在建的最大單體水利工程奎屯河引水工程正在緊張施工,建成後將承擔第七師胡楊河市、奎屯市、烏蘇市、獨山子區等地的灌溉、供水等任務。
在新疆奎屯河引水工程建設者中,有一位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總工程師——孫建仁。
孫建仁1998年畢業於湖南省湘潭農業學校工民建專業。在“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精神感召下,他義無反顧踏上西行的火車,憑着一股子韌勁兒和滿腔熱血,一頭扎進茫茫戈壁,一幹就是27年。
從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孫建仁就駐守野外,奮戰在兵團水利建設工程一線,先後參與三十多個南北疆水庫建設等水利工程施工項目,由施工員、技術員、項目經理逐漸成長為項目總工程師。施工過程中,孫建仁帶領技術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反復論證,最終攻克將軍廟水庫大壩淘金洞探測填築難題和豎井技術,填補了兩項技術空白。
常年風餐露宿,遠離城市繁華,27年來,孫建仁身邊的同事換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始終堅守。曾有多家企業高薪聘請他做技術顧問,都被婉言謝絕。有人問他為什麼,孫建仁説:“我在水利工程上幹了大半輩子,習慣了以水為伴、與壩相依的生活。等到奎屯河引水工程建成,我要和同事們在水庫大壩上合影留念。想到那一刻,我就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和自豪。”
“一人紅,紅一點;大家紅,紅一片”。孫建仁認真當好師傅帶好隊伍,親手指導年輕技術人員建立科學的學習和工作方法,培養了一批更年輕的技術骨幹。在他的組織帶領下,團隊累計完成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21項,完成科技創新成果3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9項。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新時代兵團人接力傳承弘揚兵團精神,始終聚力發展先進生産力示範區,履行發展先進生産力的示範區功能,加快構建兵團特色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把兵團建設得更強大更繁榮。
(《瞭望》2025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