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少雨的新疆大地,冰川融水如血脈穿越綠洲戈壁,縱橫交錯的灌溉網絡勾勒出豐産願景。70年間,新疆灌溉面積由建國初的1681萬畝增長到2024年的9917萬畝,糧食畝産由不足百公斤增長到2024年的524.8公斤,排名全國第一。新疆以佔全國3%的水資源量,交出了穰穰滿家的豐産答卷。
“西部糧倉”崛起的背後,是70年來新疆水利固定資産投資累計超3000億元的持續築基,是水資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積極探索,是治水興水智慧的生動實踐。
從戈壁荒灘到阡陌縱橫
8月,“中國工業番茄之鄉”焉耆回族自治縣6萬餘畝加工番茄進入采收季。“預計畝産約8噸。”該縣七個星鎮種植戶楊新忠今年種了3000畝番茄,他身後的田間,一台&現代化采收機械來回穿梭,一車車紅彤彤的番茄被運送至就近的番茄醬廠,采收加工無縫銜接。
回望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二軍六師十八團到這裡時,這裡還沒有水利工程設施,部隊開墾的幾千畝土地,只能用100多年前修建的簡陋渠道進行灌溉。“引水,是萬頃良田的希望。”在王震將軍主持勘探設計下,千余名官兵僅用8個月時間靠肩挑背扛挖掘出寬8米、深4米、長38公里的十八團渠。這是解放軍在新疆修建的第一條大型人工渠,自此開都—孔雀河河水將10萬畝戈壁潤養成良田。
在這片田間發揮作用的,還有焉耆回族自治縣五號渠、北大渠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今年10月,總長13.62公里的防滲改造渠和配套建築完工後,灌區年新增節水超百萬立方米,可改善4.3萬畝耕地的灌溉保證率,新增糧食産能344萬公斤。如今,十八團渠所屬的博斯騰灌區,灌溉着焉耆、庫爾勒等六個縣市超450萬畝耕地。
從荒漠戈壁到阡陌縱橫,同樣的場景在新疆各地不斷上演。1949年,新疆僅有7座簡易水庫、4萬公里引水土渠和289公里臨時防洪堤。經過70年超3000億元的投資建設,671座水庫、12.54萬公里干支鬥渠和逾8000公里堤防護岸在天山南北廣袤大地上鋪展……渠係交織、田壟如畫,水利骨架托起中國最大優質棉基地和“西部糧倉”。
從大水漫灌到節水灌溉
“以前自備水泵抽水澆地,流速慢費水費時,現在管道輸水像開水龍頭一樣,畝均節省水電等費用30元左右。”精河縣大河沿子鎮夏爾托熱村棉花種植戶丁紅山説,村裏萬畝棉田畝産由20年前的20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以上,水費低了,産量高了。
如今,在大河沿子灌區22萬餘畝耕地上,總長92公里的管道化鬥支渠替代過去“跑冒滴漏”的土渠,灌區年節水量近900萬立方米,灌區調度中心的數字孿生&&制定的最優配水方案,讓每滴活水精準高效抵達作物根係。
放眼天山南北,灌區現代化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着全疆水資源配置利用效率。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信息化研究所所長周黎勇介紹,近年來,精河縣大河沿子灌區、昌吉市三屯河灌區入選全國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試點,試點灌區不斷探索總結不同地形條件、不同水資源分佈的灌溉技術、方法、管理模式,讓新疆灌區現代化建設更科學、高效。
新疆為何對灌溉用水如此“斤斤計較”?在年均降水量僅約157.7毫米的乾旱區,農業種植無法靠天吃飯。“灌溉比例高達99%以上、農業用水佔經濟社會用水總量九成的現實,讓節水優先聚焦於農業用水。”自治區水利廳農牧水利水電處處長張昀介紹,經過多年投資建設,目前全疆已完成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172處,全疆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07年的0.46提高到2024年的0.582。持續提升的干支鬥三級防滲率以及7000余萬畝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構建起從水源到田間的全線節水體系。
從保糧食安全到促鄉村振興
水利興則倉廩實。70年來,新疆不斷以高效節水技術破局乾旱氣候困境。2024年,新疆棉花單産154.9公斤/畝,總産量568.6萬噸,連續7年穩定在500萬噸以上;糧食單産524.8公斤/畝,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0公斤,排名全國第一;包攬全國小麥、玉米大面積單産紀錄,建成全國首個百萬畝玉米“噸糧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的貢獻度持續提升。
這背後,還有另一組數據:新疆水利系統通過引洪補水、蓄引結合、豐枯調劑和多源互補等措施,2024年實現農業供水560.08億立方米,比上年多供3.12億立方米;灌溉面積7.74億畝次,比上年多灌624萬畝次。年復一年間,活水不僅澆灌出豐産良田,還滋潤着鄉村振興與共富夢想。
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稻光謠”稻田畫景區,重慶游客陳笛在近30米高的玻璃棧道上俯瞰腳下,黑、紫、紅、白等彩稻組成的巨大藝術畫作鋪展於綠意盎然的千畝稻田中,他不由感嘆:“這哪像邊疆,分明是江南!”納達齊牛錄鄉副鄉長郭富健介紹,以察布查爾大渠為主動脈的灌溉水系使察布查爾成為新疆三大水稻種植基地之一。近年來,當地實行稻蝦共養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模式,大力發展農旅融合,帶動餐飲、民宿等多元業態和村民就近就業。
70年治水興水,造就了天山南北一幅幅“塞外江南”的發展新圖景,書寫着“水利興則邊疆興”的共富新篇章。(記者 康顥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