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星火化刀槍
——抗戰時期共産黨人在新疆傳播進步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共産黨人掌握了新疆日報社的領導權,他們改組了報社,從內容到編排都進行了調整,為抗日救國、建設新疆、鞏固後方、支援前線積極宣傳。”8月20日,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黨史黨建教研部教授耿鐸文接受採訪時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100多名共産黨人先後從延安、從共産國際前往新疆,致力於把新疆建設成為穩定的抗戰大後方。他們以建設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抓手,在新疆開展了以民族為形式、抗戰為中心,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列主義和進步文化,創作了大量優秀抗戰文藝作品,以革命的內容、清新的格調、民族的形式,哺育了新疆一代革命青年的成長,促進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覺醒。
8月的新疆大學紅湖校區,綠意蔥蘢,生機盎然,蘇式建築與現代景觀交相輝映,處處彰顯歷史積澱。俞秀松路、林基路大道、杜重遠路、沈雁冰路、趙丹路……以這些仁人志士名字命名的校園道路,映照着新疆大學走過的崢嶸歲月。校園內一棟蘇式黃色二層小樓是校史館,校訓“團結、緊張、質樸、活潑”8個大字映入眼簾。
“新疆大學校訓來源於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訓。當時林基路任新疆學院(新疆大學前身)教務長並主持學院工作,他按照延安抗大精神改造新疆學院,為學院制定了八字校訓,創作了校歌《我們正青春年少》,大力開展馬列主義理論教育,使學院成為傳播革命真理的陣地和培養各民族進步青年的搖籃,被稱為‘抗大第二’。”新疆大學校史研究會會長於付恩説。
回溯歷史長河,中國新疆區域是世界“四大文明體系”的交匯之地,多元文化薈萃、多種文化並存。然而,近代以來,由於新疆地方軍閥推行封閉保守的政策,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春雨未能滋潤這裡,新疆在文化方面處於完全的荒漠化狀態。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就密切關注新疆這塊土地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命運。
最早在新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共産黨員是俞秀松。在新疆近3年時間裏,俞秀松任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秘書長,兼任新疆學院院長、省立第一中學(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前身)校長等職。他在任期間,提出了“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的教育方針,聘請共産黨員和進步專家授課,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積極宣傳中國共産黨的抗日思想和政治主張,號召師生積極投身抗日救國事業。
於付恩説,經過抗日救亡運動洗禮,喬國仁和阿巴索夫等受共産黨人影響的各民族進步知識青年,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馬列主義思想,革命的火種在天山南北播撒。新疆學院成為宣傳抗日的基地,培養人才的熔爐,推動新疆文化教育發展的主要陣地。
當時,共産黨人主導的《新疆日報》成為主要宣傳陣地,大量刊載《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中共領導人的著作,及時報道八路軍戰績以及國際反法西斯動態,日發行量最高達到1.5萬份。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不僅在迪化(今烏魯木齊)的書店公開出售,還出現在偏遠的烏什縣。
“馬克思主義傳播不僅開啟民智、喚醒覺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各民族的愛國覺悟,堅定了各民族緊跟中國共産黨走的決心和信心。”耿鐸文説。
抗戰歌曲的傳唱,也是新疆開展抗戰宣傳的一種重要形式。當時,在新疆的中國共産黨人主要是依託“反帝會”這一群眾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宣傳抗日。大唱革命歌曲成為新疆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和發動各族群眾參與抗戰的主要形式。抗戰烽火中的新疆大地,歌聲嘹亮、戰歌激昂,“反帝會”用紅色音符,沸騰起各族民眾共赴國難的熱血。
新疆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何永明説,在中共黨員李家麟、陳谷音等人的提倡和努力下,歌咏隊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各學校、軍營和工廠,“反帝會”也曾舉辦歌咏學習班,請“新兵營”的文化教員教歌曲,每週三次。抗戰歌聲響徹新疆,極大鼓舞了民眾的抗戰熱情。
隨着“反帝會”舉辦的一系列文化抗戰活動,以及《新疆日報》《反帝戰線》等媒體的抗戰宣傳不斷深入,各族民眾投身到這場曠日持久的抗戰之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募捐運動。1938年,新疆民眾節衣縮食捐獻十架“新疆號”戰鬥機援助前線抗戰,就是新疆民眾在國難當頭開展抗日救亡捐獻運動的縮影。
抗戰時期的新疆話劇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獨特而光輝的一頁,中國共産黨人和愛國進步人士通過話劇藝術在邊疆播撒革命火種,從形式到內容都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宣傳抗日的重要形式,為各族民眾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為哺育一代革命青年成長、促進新疆人民政治覺醒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8年5月,從延安來的共産黨員在“新兵營”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警號》等宣傳抗戰的話劇,社會影響很大,深受群眾喜愛。為了開展革命宣傳,共産黨員林基路、李雲揚、朱旦華等人分別在大中學校組織師生排練話劇。
何永明介紹,那時的話劇劇本並不固定,燈光、布景、化粧也十分簡單,劇團演員有的來自“新兵營”,有的來自學校,主要是大中小學的青年師生。演出或在校園,或在廣場,或在俱樂部。但因為劇本的內容直接描寫人民的苦難、揭露日寇罪行,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共鳴。
1939年8月,青年演員趙丹與妻子葉露茜、共産黨員徐韜及王為一等藝術家來到新疆。當時,適逢“九一八”事變八周年,趙丹等與白大方、於村商議,決定排演反映民眾覺醒的話劇《戰鬥》。經過3個星期緊張排練,9月18日,《戰鬥》上演了。這部劇轟動全城、場場爆滿,連續上演了半個月。舞&上,演員們真情投入,把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的決心展現得淋漓盡致。舞台下,觀眾們內心受到震撼,跟着呼喊口號。《新疆日報》發表社論稱,《戰鬥》的演出,推動了新疆話劇運動的發展,使新疆的話劇演出“無論在藝術表演、化粧技巧、舞&&術上,都有了新躍進”。
“在共産黨人和進步文化人士的全力推動下,新疆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範圍廣泛、持續時間長、活動規模大,極大地宣傳、教育和鼓舞了全疆各族人民,凝聚起推動新疆走向光明進步的澎湃力量。”耿鐸文如此評價這段歷史。(賈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