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支女子鑽井隊-新華網
2025 08/19 13:06:45
來源:新疆日報

新中國第一支女子鑽井隊

字體:

  8月17日,坐在沙發上休息的吳淑華,看著照片上女子鑽井隊意氣風發的樣貌,回憶的閘門瞬間打開,思緒如洪水般奔涌而出……

  67年前,1958年8月17日19時,吳淑華帶領新中國第一支女子鑽井隊承鑽的第一口井鑽出石油。“姐妹們高興得拿油往對方臉上抹,還裝到瓶子裏拿回家給愛人看。”指尖劃過一張張照片,吳淑華道出一段女子鑽井隊書寫巾幗傳奇的壯舉。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958年,克拉瑪依大開發號角吹響。響應祖國號召,吳淑華和丈夫主動申請從烏魯木齊調往克拉瑪依。

  1958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克拉瑪依市,吳淑華成為建市籌委會成員。

  1958年7月,石油工業部在玉門召開現場會,吳淑華宣讀了大會收到的關於克拉瑪依成立新中國第一支“三八”女子鑽井隊的電報。回到克拉瑪依後,礦區黨委書記只金耀調她去“三八”女子鑽井隊任指導員。

  “新組建的女子鑽井隊,年齡最大的29歲,最小的才16歲,共42人,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8個民族組成。”吳淑華説,女子鑽井隊成立之初,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大家都不懂技術,很多姐妹連鑽井都沒見過,全隊只有趙小昭是學石油專業的。

  吳淑華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到鑽井現場參觀,男同志連鑽&都不讓她們上。“你們這些娘們來幹啥來了?你們不要命了嗎?你們待在家把家裏照顧好、把孩子照顧好就行。”男同志的話深深烙在女子鑽井隊每位隊員心上,也激發了她們為祖國獻石油的堅強意志。

  在女子鑽井隊姐妹們看來,為祖國加“油”爭“氣”,女同志絕不能拖後腿。隨後,姐妹們憋了一口氣,刻苦學習鑽井基礎知識,僅10多天時間,便掌握了鑽井技術、接鑽桿和起下鑽。

  “第一口井開鑽那天,42個姐妹都在現場,不願離開。”吳淑華説,咬牙爭口氣的姐妹們,用時17天鑽完第一口井。

  成立初期,女子鑽井隊的主要任務是在黑油山一帶打淺井。

  當時的克拉瑪依流傳着一句順口溜:天上沒有鳥、地上沒有草,風吹石頭跑……

  夏天,帶到井場上的菜很容易被曬餿,午飯只能饃饃就鹹菜,那時克拉瑪依家家戶戶都定量用水,井隊隊員每人只能帶一個行軍壺的水;冬天,戈壁灘溫度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姐妹們穿着棉衣、棉褲、老羊皮大衣和氈筒,光身上“行頭”就有10多公斤重,還要扛幾十公斤重的鑽桿,最遭罪的是柴油機工,冬天有棉帽也不敢紮緊,她們要隨時聽機器聲音,耳朵被凍到生瘡。

  最累的活是固井作業,5噸重的大卡車開到井場,姐妹們要快速卸水泥,並將水泥搬到攪拌機前,倒進去攪拌,用於固井。“水泥一袋50公斤重,有些姐妹肩上扛一袋懷裏還抱一袋,一路小跑着把水泥送到攪拌機前,因為晚一分鐘,井就可能報廢。”吳淑華説,不能讓國家受損失啊,每次搬水泥時,42個姐妹全部到場,搬完水泥後大家累得像是骨頭散了架,躺到地上起不來。

  如此勞累的活,擱現在來看覺得不可思議。但吳淑華卻説,為了新中國建設,那時每個人心中都有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念,這信念給了她們無窮的力量!

  井隊中年齡最小的卡依霞·可可思汗,前後幹過井架工、泥漿工、柴油機工、泵工、司鑽,瘦小的她骨子裏有一股拗勁。那時井隊搬家時,幾百根鑽桿全靠人拉肩扛,卡依霞·可可思汗肩膀磨紅了、腫了、爛了,在肩膀上墊塊毛巾繼續幹。“我嘛,兒子娃娃一樣,不知道啥是累。”83歲的卡依霞·可可思汗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據統計,從1958年到1961年,女子鑽井隊用三年多時間在黑油山、紅山嘴、前山澇壩等地打出80多口開發井和探井,為我國石油勘探開發作出貢獻。她們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動容,不僅在於她們打破了常規,戰勝了各種困難,更在於她們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需要,為婦女們參加國家工業建設樹立了光輝榜樣。(於江艷)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