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千年時光,閱遍絲路芳華。大家好,我是疆小新!
什麼樣的“廢墟”配得上“最完美”的稱讚?快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在東天山南麓、吐魯番盆地北緣,雅爾乃孜溝谷靜靜捧着一座“土城”。從高空俯瞰,這座“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交河故城,形如柳葉,又似扁舟,仿佛兩千多年來,一直航行在歷史的瀚海煙波之中,見證着古代西域地區車師、高昌國、高昌回鶻等城邦的存在,也是研究“都護府”對邊疆管理及影響的重要史料。
交河故城的建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整座城依自然地勢而建,由未經焙燒的生土構築。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先民為適應乾旱少雨的氣候條件,通過“向下掏挖,先打井、再建房”的方式“挖”出了這座嵌在地下的城市。
公元640年,唐朝在這座城內,設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安西都護府,以此開啟了中央政權對西域治理更為完備的時代,讓交河成為天山南麓乃至整個西域的行政、軍事、交通、宗教中心。
繁盛時期,這座城南部是建築密集、煙火氣十足的居民生活區;中部是威嚴大氣的官署區;北部是規模宏大的寺院區……“交河”一度成為邊塞、西域的代名詞,頻繁出現在文人騷客的筆下。
如今,歷經2300多年風雨洗禮,漫長的沉寂時光讓一切繁華都化作了土,踏過千年前漢人、粟特人、回鶻人在此留下的印記,行走在故城的殘垣斷壁間,城墻、街巷、佛寺、官署、作坊、民居等痕跡仍清晰可辨。交河故城雖為“廢墟”,卻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遺址,為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歷史源源不斷提供着珍貴史料和有力證據。
統籌:曹志恒 牛敏
設計製作:董志濤 盛元 李夢婷
文案助理:張琪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