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今日的新疆畫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治理圖,你會畫什麼?

8月初,塔裏木河第26次生態輸水第二階段啟動。在大西海子水庫邊緣,一片奇特的景觀映入眼簾:一半是連綿起伏的沙海,一半是澄澈的湖泊。這“半是沙海半是湖泊”的畫面,看似是沙漠與湖泊的較量,實則是人類治理沙海的生動見證。
大西海子水庫是塔裏木河干流下游生態輸水的關鍵節點。河水從這裡出發,一路蜿蜒,綿延至尾閭&特瑪湖。這條輸水走廊意義非凡,成功阻隔了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合攏的趨勢。
“現在變化真大,塔河生態輸水讓我們老村的植被慢慢恢復了。”若羌縣英蘇村村民麥麥提・亞森望著塔裏木河邊的老英蘇村舊址,感慨不已。他回憶道:“上世紀50年代,這裡曾是一片綠洲,村民們就居住在塔裏木河邊。但到了60年代,塔河斷流了,沒辦法,全村人只能搬遷。現在每年都進行生態輸水,老村這裡的環境眼看著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
塔裏木河自冰川發源,奔涌千里,最終消失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20世紀70年代起,過度的開發與利用讓塔裏木河在下游斷流近30年。2000年起,新疆啟動生態輸水工程,在每年春夏汛期,科學調度上游豐沛水量,補給乾渴的下游。截至2024年,累計下泄生態水量102億立方米,年均下泄量約4.08億立方米,水頭19次抵達尾閭&特瑪湖。如今,塔裏木河下游再次生機勃勃。這一滄桑巨變,都寫進了攝影師王漢冰的鏡頭裏。
王漢冰回憶道:“那時候塔裏木河斷流,胡楊也失去了生機。記得有一次拍攝趕上強沙塵暴,刮了一整天,沙子打在臉上生疼。放羊的老人扯着嗓子説從沒見過這麼大的風,羊都跑丟了。”

隨着塔河生態治理的持續推進,王漢冰鏡頭下的風景也變化着。“我親眼見證了這裡的風沙變得越來越少,大片的胡楊林重現生機。如今,我拍攝到的鳥類越來越多,這充分説明生態環境正在不斷恢復。”
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讓沙漠披綠,更催生出富民産業。
“剛進直播間的家人們,你們知道沙漠裏的玫瑰花能變出多少種寶貝嗎?” 於田縣依納克特色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如克牙木・吾加布拉舉着手機正在直播,鏡頭裏滿是用沙漠玫瑰花生産的系列産品。
95後的如克牙木・吾加布拉畢業後選擇回鄉。在阿熱勒鄉萬方村的依納克合作社,她帶領鄉親們將沙漠玫瑰深加工,開發出了70多種産品。從田間採摘的鮮花進入車間,經過蒸餾、發酵、萃取等工序,最終以高附加值産品的身份走進直播間,身價倍增。“合作社年銷售額在300萬到400萬左右。”她算起賬來眼裏放光,“固定員工有42個,忙的時候還要請200到300個季節性工人,大家每月能掙2000到3000元。我們自己承包的3000畝地,種的全是咱於田本地的沙漠玫瑰。”
這些在戈壁灘上綻放的玫瑰,不僅是直播間裏的“網紅”,更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綠色奇蹟的縮影。2024年11月28日,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成功合龍,將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牢牢鎖住,成為人類防沙治沙史上的壯舉。而2024年合龍時種下的10萬株玫瑰,如今正迎着風沙舒展花瓣,為這道生態屏障增添了一抹亮色。

風沙漸歇的土地上,沙産業正煥發蓬勃生機。沙漠裏的“寶貝”不再藏於荒野:玫瑰花釀成了醬、萃成了精油;大蕓、中草藥成了養生良方;開心果、香蕉、枇杷挂滿枝頭;連螃蟹、三文魚、羅非魚、龍蝦也在沙漠邊緣的水域裏“安了家”。這些帶着“沙字號”的特色産品,紛紛成為市場的“香餑餑”,不僅鎖住了流沙,更讓百姓的日子紅火起來。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源於新疆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目前,全區已成功創建11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4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些示範區和基地依託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多元路徑:克拉瑪依市以全域創建為抓手,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同頻共振;尼勒克縣打造三文魚“生態名片”,通過合作社模式讓群眾既拿工資又享股權,累計為609戶分紅730.8萬元,穩固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溫宿縣弘揚“柯柯牙精神”,以佔比86%的經濟林實踐“以林養林”,128.1萬畝林果年産量63.62萬噸、産值達49.99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錢袋子”。
“這些示範區和基地,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上成效顯著。”新疆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何靜介紹,“它們探索出的‘兩山’轉化新機制、新模式,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讓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新疆把生態賬寫成了民生賬,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變成了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幸福日子!
新疆廣播電視台/絲路視聽
記者:陳奕皓 李夢超 張翔
若羌縣融媒體中心 蘇波
民豐縣融媒體中心 張磊
尉犁縣融媒體中心 汪志鵬
手繪動畫:仲禪馨
配音: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