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小新探寶記|叮咚,請查收跨越千年的“時光信箋”-新華網
2025 08/13 13:15:45
來源:新華網

疆小新探寶記|叮咚,請查收跨越千年的“時光信箋”

字體:

  穿梭千年時光,閱遍絲路芳華。大家好,我是疆小新!

  黃沙漫卷,駝鈴悠遠,拂去歷史的塵埃,千年前的簡牘正用斑駁墨跡展示着絲路文明的璀璨篇章。

  簡牘是使用竹、木所製成的各種書寫材料。在紙張普遍使用之前,從先秦到魏晉,長達一兩千年的時間裏,簡牘是先民們主要的書寫載體。

  因氣候乾燥利於簡牘保存,新疆曾出土過許多兩漢至魏晉時期的簡牘,在若羌縣土垠遺址、樓蘭古城遺址、民豐縣尼雅遺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墓葬等遺跡中都有簡牘的身影。翻閱這些千年前的簡牘,如同打開了古代的“百科全書”,涵蓋古時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民族交流、津關制度和文書制度……可謂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秦漢時期的啟蒙識字教材《倉頡篇》曾在尼雅遺址現身,無聲地展現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不變的文化歸屬與自信。這份漢代木簡上所書文字四字一句、以韻行文,與居延、敦煌烽燧及阜陽漢簡中所見《倉頡篇》體例及部分簡文一致,可以互校,可見漢字已成為西域通用的語言文字,當時生活在精絕的人們也在學習、使用……

  因地處古絲綢之路要道,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交融,除漢文簡牘之外,新疆也曾出土過佉盧文、粟特文等使用不同文字書寫的簡牘,涵蓋綠洲古國律令、經濟契約、書信、佛經抄件等內容。證實了新疆自古以來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事實,也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

  一枚枚簡牘燭照歷史,蘊藏着數不盡的中國智慧。作為正史巨著的“番外”,簡牘承載着社會生活百態和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上邊記載的“大事件”,可與正史相互印證,刻畫的“小細節”又填補了歷史的縫隙,共同勾勒出多元交融的民族交往畫卷和兼收並蓄的發展演進之路,讓我們知所來、明所往。

統籌:曹志恒 牛敏

  設計製作:董志濤 盛元 李夢婷

  文案助理:張琪

【糾錯】 【責任編輯: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