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新疆博物館獲悉:該館“我在博物館裏畫文物”活動自去年5月啟動以來,截至目前全網累計瀏覽量已突破35萬次,互動數超過4萬人次,吸引2000餘人參與,併入選“全區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案例”。
新疆博物館文創部主任關懿介紹,這項每月舉辦一次的活動,邀請公眾以館藏海獸葡萄紋銅鏡、蓮紋陶罐、彩繪打馬球俑、彩繪泥塑戴面具舞蹈俑、彩繪泥塑鎮墓獸、彩繪騎馬戴帷帽仕女泥俑、獅虎形金箔飾、貼餅玻璃杯、彩繪伏羲女媧絹畫、彩繪天王踏鬼木俑、伏聽俑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等文物為對象進行創意繪畫。參與者涵蓋5歲孩童到專業畫家,他們通過畫筆與創意,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實現“破圈”重生。
當畫筆描繪文物輪廓,沉睡於展櫃中的歷史遺珍在畫紙上煥發生機。網友們的創作視角各異:藤蔓盤繞的銅鏡仿佛傳來商隊駝鈴;蓮紋陶罐綻放梅花與蓮荷;彩繪打馬球俑揮桿奔騰;戴面具舞蹈俑傳達對生活的祈願;戴帷帽的仕女風采奕奕;伏羲女媧絹畫再續創世傳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則將古老讖語化作熾熱的家國情懷……每一筆、每一處構思,都凝結着創作者與文物跨越時空的對話。
活動見證了參與者的熱情與創意:網友“米拉文”連續12個月打卡,在她筆下,鎮墓獸守護幽暗安寧,雍容仕女手持貼餅玻璃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則陪伴主人征戰沙場。網友“沙梨”憑藉對歷史的摯愛連續11個月用水彩描繪文物,她的畫作讓戴帷帽仕女泥俑形象可親,戴面具舞蹈俑、撫琴俑與擊鼓俑共舞祈祥,貼餅玻璃杯幻化成金幣與粉蛇獻瑞,寄託新年祝福。網友“奔跑的馕餅子”則以現代視角解構文物故事:擁有“粉紅豹”同款皮膚的鎮墓獸、融入非遺窗花元素的獅虎形金箔飾、懷抱元寶寓意“馬上有錢”的仕女俑、“拒絕畫餅”的貼餅玻璃杯、踏小鬼驅霉運帶來好運的天王踏鬼木俑……這些作品表達了當下人們“務實”的期盼,讓古老文物完成一次趣味十足的時空穿越。
關懿&&:“這些文物如同粒粒種子,在一年時光裏生根發芽,最終生長為一片連接古今的森林,生動見證着多元文化在新疆大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王新紅、通訊員張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