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昌吉市榆樹溝鎮一處棉田,一個身形矯健的“鋼鐵農夫”正忙着為棉花“摘帽”。
當天,經自治區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論證,由新疆大學聯合新疆極目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首款棉花激光打頂機器人正式亮相,標誌着棉花打頂這項農活邁入高科技時代。
作為首款搭載固態激光雷達的棉花打頂機器人,該産品集成了領先的激光雷達和視覺融合技術,實現了導航精度與環境適應能力的重大突破,將棉花打頂機器人技術推向新高度。
新疆大學周建平教授團隊在智能農機裝備領域深耕多年,對棉花生長特性、打頂需求等有着深入了解。該團隊歷時3年,經無數次實驗與探索,綜合利用傳感器、機器視覺、激光控制技術等前沿科技,結合新疆特有的“一膜六行”種植模式,成功研製出這款能適應複雜環境下田間作業場景的棉花激光打頂機器人。
經過多次田間測試顯示,目前,該機器人棉花頂芽識別準確率達98.9%,傷苗率小於3%,打頂合格率達82%以上,其核心指標仍有較大迭代提升空間。待全部功能實現後,該機器人作業效率可達每小時6—8畝,是人工作業效率的10倍以上。
“這項技術的核心在於機器人能盯住移動的目標並精準出手,避免了傳統打頂方式中可能出現的漏打、誤打現象。”周建平教授解釋道。這有多難?他比喻,就像用移動的槍打移動的靶。棉花頂尖高低不一,機器人工作時的氣流還會讓棉株晃動。但這款機器人裝備了“智能眼”,能快速準確地找到每一株棉花的頂尖位置。同時,通過搭載的大功率藍光激光器瞬間産生的高溫,能精準灼燒滅活棉花頂芽,這樣就可以有效打破棉花植株頂端生長優勢,讓營養集中供給側枝棉桃,促進棉花豐産。
據了解,相較於傳統的機械切割、化學打頂等方式,激光打頂具有非接觸、無損傷優勢,大大降低了對棉花植株其他部位的傷害,減少了環境污染,且在白天夜間均能作業。
“棉花打頂一直是棉花生産全程機械化鏈條上最後一塊‘硬骨頭’。”自治區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研究員裴新民説,“這款棉花激光打頂機器人的誕生和應用,意味着我國棉花生産即將實現真正的全程機械化。”
裴新民認為,該成果是人工智能服務智慧農業的重大突破。其應用不僅能推動新疆棉花産業升級,更可作為標杆性案例,為智慧農業提供可複製的技術範式,加速農業智能化進程。(趙西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