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烏魯木齊6月30日電(記者張瑜)“中國特色新聞學與國際傳播效能提升: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特色新聞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2025)”近日在新疆大學順利召開,來自全國42所高校、媒體單位以及學術期刊的120多位嘉賓參會。
該活動由新疆大學和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特色新聞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新疆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正江&&,此次會議是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要求的回應,也是提升中國特色新聞學學術話語體系的自主性和影響力的體現。
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認為,在構建自主知識體系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發展要重視四個面向:即立足歷史、面向當代;立足理論、面向實踐;立足傳統、面向創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努力開拓作為支柱性學科的新聞學新局面。

主題演講環節,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作分享交流。
清華大學教授、新疆財經大學特聘教授李希光結合自己30餘年在新疆及周邊開展研究的經歷,作了題為《區域國別細分,做好周邊國家的精準傳播——我在新疆跨山、跨界、跨文明研究35年》的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教授、喀什大學特聘教授李彬分享主題為《新聞學:科學與經驗——兼談張嚴平<時代面孔>》,他認為,新聞學不應是脫離生活的 “屠龍術”,在信息時代更需與社會生活、新聞實踐緊密結合。新聞學研究應系統把握“五史”,尤其是新中國史,踐行甘惜分倡導的“立足中國土,請教馬克思”理念,以“四力”為核心夯實采寫編評業務體系,形成“理論—歷史—業務”三位一體的自主知識體系,張嚴平的採訪實踐印證業務為學科安身立命之本,同時遵循“兩個結合”,在汲取古今中外新聞遺産的基礎上形成中國特色新聞學。
活動開幕式舉行了圖書捐贈儀式,河南大學出版社給新疆大學和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特色新聞學專業委員會捐贈最新出版的《中國新聞學叢書》15套(每套22本),該叢書是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創新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

本次學術會議設置“中國特色新聞學:數智轉型與範式突破”“中國國際傳播:效能提升與文明互鑒”“新聞傳播實踐:敘事、形象與話語研究”“中國特色新聞學教育:價值錨定與育人探索”等5個分論壇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新疆新聞教育圓桌論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