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之鄉何以“長”出“伽師紫砂”-新華網
2025 06/20 10:11:37
來源:新華網

瓜果之鄉何以“長”出“伽師紫砂”

字體:

瓜果之鄉何以“長”出“伽師紫砂”

——新疆伽師打響紫砂文創品牌觀察

  新疆伽師,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甜蜜的伽師瓜、伽師新梅曾是它最閃亮的名片。近年來,一種來自大地深處的瑰麗色彩——紫砂,正為這片土地注入全新的活力。

  依託獨特的七彩丹霞地貌下蘊藏的豐富紫砂礦藏,借助萬里援疆的“嶺南力量”,融入非遺傳承的匠心與絲路文化的神韻,一把把被譽為“西域明珠壺”的紫砂藝術品從這裡誕生,不僅成為日益“出圈”的文創IP,更書寫着伽師産業轉型、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這場從“瓜果甜”到“紫砂俏”的蛻變,背後是自然饋贈、援疆情深與非遺匠心的三重奏。

6月17日,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帶着陶藝大師一行到伽師縣調研指導紫砂産業發展。

  七彩山艷冠丹霞,伽師紫砂“橫空出世”

  在伽師縣臥裏托格拉克鎮的廣袤戈壁間,一片連綿起伏、色彩斑斕的山巒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當地人稱為“大地調色盤”的七彩山,其赤紅、赭黃、青灰交織的壯麗丹霞地貌,不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伽師産業命運轉折的起點。

  2018年,一次深入的地質勘探在這片絢爛的山體下揭開了寶藏——儲量超過250萬噸的優質紫砂礦藏。經權威檢測,伽師紫砂泥料顆粒細膩、可塑性極佳,燒結後呈現出獨特的西域風情:色澤沉穩中透着金屬般的光澤,質地溫潤又不失戈壁的粗獷與力量感,與江南宜興紫砂的婉約形成鮮明對比。

  “以前我們只知道向土地要甜瓜,誰能想到,這七彩山下面還藏着能變成‘金疙瘩’的紫砂泥?”伽師紫砂陶瓷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難掩激動。資源就是機遇。伽師縣迅速行動,邀請宜興紫砂專家實地鑒定,確認礦料品質上乘,極具開發價值。以此為基石,“伽師紫砂”的品牌應運而生。

  設計師們巧妙地將新疆獨特的文化元素熔鑄於壺藝之中:壺身鐫刻着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樂舞紋飾,壺鈕造型取自千年不朽的胡楊枝幹,壺嘴線條則流淌着古絲綢之路的韻味……這些承載着厚重當地文化的紫砂壺,甫一問世,便以其鮮明的文化標識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競爭激烈的文創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收藏家和茶藝愛好者競相追逐的“新寵”,伽師“瓜果之鄉”的標籤旁,赫然添上了“紫砂新貴”的注腳。

  東西紫砂緣牽一線,産業協作共促振興

  江蘇宜興,擁有7300多年的制陶歷史,憑藉完備的産業基礎配套與鮮明的文化藝術特色,成為中國陶瓷文化的重要地標,被譽為"中國陶都"。

  新疆伽師,同樣承載着2000多年的制陶歷史。近年來,伽師縣正依託獨特資源與産業基礎,全力打造“産、學、研、文旅”一體的“伽師縣紫砂文化區”,旨在建設一個特色鮮明、互動多元的伽師紫砂産業産學研基地。

  兩地雖相隔千里,卻以共同的制陶文化根脈,持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傳統工藝與現代産業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伽師縣精準發力紫砂産業,引進伽師紫砂陶瓷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吸引50余位宜興紫砂工藝大師加盟,組建專業研發團隊,秉持“純原礦、零添加”核心工藝標準,已創新開發50余種紫砂精品。伽師紫砂壺被錄入“新疆禮物”産品目錄,産品遠銷粵港澳大灣區。

  與此同時,伽師縣技工學校開設陶瓷專項培訓課,採取“校企合作”,創新構建“專家授課+師帶徒”多軌培養機制,模式精準培育百餘名本土技術骨幹。此舉不僅實現宜興千年紫砂技藝在伽師落地生根,更確保了技藝傳承的可持續性。在宜興專家的指導下,伽師建立了標準化的紫砂泥料加工車間,引進先進的生産設備,並制定了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

  6月17日,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來到伽師縣考察調研,聚焦伽師獨特的紫砂資源和産業,開啟了一場跨越東西部的紫砂文化對話。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史俊棠在伽師縣紫砂産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伽師縣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礦産資源的優勢來尋求紫砂産業的發展是很有遠見的。“伽師陶土資源豐富,有着豐富的物質存量,兩年來伽師縣引進紫砂企業、培養制壺技師和人才,積極打造‘伽師縣紫砂文化區’,已經具備一定的産業發展基礎。”他&&,文化需要交流,文明需要互鑒,未來兩地將加大交流合作,推動紫砂傳統藝術在邊疆創新發展。

  座談會上,伽師縣文旅局、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簽訂了《宜興、伽師陶瓷發展合作意向》,確定了雙方長期交流合作機制,未來將圍繞陶土的開發、陶瓷的生産、人才的培養、陶瓷文化展開交流合作。

  兩地合作不僅限於技術層面。宜興幫助伽師培養了一批本土紫砂藝人,組織他們到宜興實地學習。同時,借助宜興成熟的銷售網絡,伽師紫砂産品得以快速打開市場。

  “宜興師傅教會我們手藝,更教會了我們對紫砂文化的理解。”伽師縣技工學校教師李佳琪説。自從跟着宜興的師傅學起紫砂壺的製作技法,她愛上了這門傳統手藝,後來成為該校陶瓷技藝培訓課老師,把更多飽含文化內涵的制壺技藝傳授給學生。

  伽師與宜興的合作,是東西部制陶文化的深度融合。它以匠藝交流深化文化認同,以産業協作賦能區域經濟,生動踐行了“文化潤疆”的深刻內涵。伽師紫砂産業的崛起,不僅是對當地豐富資源的有效轉化,更是譜寫傳統文化傳承與産業振興雙贏的華彩篇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伽師樣本”。

  産學研用深度融合,非遺匠心點亮絲路

  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核心在於人才。伽師深知,要讓紫砂這把“火”燒得旺、燒得久,必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讓非遺技藝在本地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伽師縣積極構建“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與喀什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開設紫砂工藝設計與製作專業班,將紫砂技藝納入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年輕的後備力量。另一方面,在産業園區內設立“非遺傳承大師工作室”,重金聘請宜興、佛山等地的國家級、省級紫砂和陶瓷非遺傳承人長期駐點授課,手把手傳授核心技藝。

  16歲的阿不都外力·艾沙就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她從一名普通的技校學生,經過系統培訓和師傅手把手的“傳幫帶”,如今已成為獨立制壺師,他製作的第一把壺如今就擺放在伽師紫砂陳列展櫃,受到參觀者好評。“以前覺得就是玩泥土,父母也不理解,現在技藝越來越熟練,很有成就感。” 阿不都外力·艾沙自豪地説,他以後也想成為像師傅一樣的制壺大師。

  更值得稱道的是“大師工作室+農戶”的創新模式。大師工作室負責高端産品的研發、核心技藝的攻關和骨幹人才的培養;同時,將相對標準化的部件製作或初級加工環節,分散到周邊經過培訓的農戶家中進行,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

  伽師紫砂的眼光並未局限於國內市場。它天然承載着絲綢之路的歷史基因,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伽師紫砂産業的成功實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樣本。它證明,傳統技藝完全可以立足本土資源,講述當代故事,煥發新的生命力。

  從無人問津的礦土到日益“出圈”的文創IP,“伽師紫砂”的成長之路,是資源稟賦、援疆協作與文化自信的交響。一把把伽師紫砂壺裏,斟滿的不僅是茶香,更是一個邊疆小城轉型發展的決心與智慧。(周倩)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