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最甜的瓜 謝最敬的人 ——吳明珠院士回鄉記-新華網
2024 07/30 11:22:26
來源:新疆日報  

吃最甜的瓜 謝最敬的人 ——吳明珠院士回鄉記

字體:

  “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那裏的姑娘辮子長呀,兩個眼睛真漂亮……”7月17日,在吐魯番市高昌區一家酒店大堂,94歲高齡的吳明珠突然唱起《達坂城的姑娘》。

  這意外的一幕,讓在場的很多人聽後忍俊不禁,而後熱淚盈眶。歌聲中,眾人仿佛看到,60多年前,一位身材瘦小,梳着兩條小辮的女孩,正背着行李,頂着酷暑穿行戈壁灘,去尋找瓜種……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種的“泰山北斗”、哈密瓜品種改良的創始人和奠基者吳明珠回來了。她在吐魯番吃瓜的視頻登上了熱搜榜。網友説,吳奶奶自帶流量,是真正的“網紅”。隨之而來的,是網友們排着長長隊形的刷屏字眼——“致敬吳奶奶!”

  看到瓜時眼中會閃着光

  7月13日,哈密市舉辦第十八屆哈密瓜節暨第二屆哈密瓜産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當主持人宣布吳明珠來到會場時,600多名會議代表自發起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坐在輪椅上的吳明珠一頭白髮,嘴角挂着笑意,每當看到瓜時眼中會閃着光。其實,吳明珠已經認不出人了,但有關瓜的記憶還在。瓜,在她的大腦中頑強地與阿爾茨海默病抗爭。

  7月16日,在位於吐魯番市高昌區的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吐魯番實驗基地,同行者從地裏摘下一個新品種甜瓜請吳明珠評鑒。吳明珠深深嗅着,凝神看著,像看見了茁壯成長的孩子,她説:“又香,顏色又好看。”人群中頓時傳出歡呼聲。

  “吳老師的一生是傳奇。”1984年就跟隨吳明珠學習育種的新疆農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主任伊鴻平説,“你不知道育種有多難,即使放到現在,選育一個優良品種也需要6—7年時間。吳老師62年中培育了30多個品種,同行用這些品種又培育出了‘子子孫孫’。網民説,中國人能自由吃瓜離不開這位奶奶,名副其實。”

  1930年吳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漢。1950年,吳明珠和一批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學子進入西南農學院學習,他們中有後來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蠶學遺傳育種專家向仲懷院士等。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吳明珠找到領導軟磨硬泡,終於來到了新疆,這一年,她25歲。到了烏魯木齊後,她又一頭扎進了條件艱苦的鄯善縣。

  從1958年開始,吳明珠走遍吐魯番盆地300多個生産隊,一塊瓜地一塊瓜地調查,從中系統選育出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品種,其中紅心脆品質最佳,銷往香港市場30年不衰。

  為了育種,她辭去了吐魯番行署副專員的職務;為了育種,她像候鳥一樣,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

  1999年,吳明珠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薦材料上這樣寫着:為新疆及全國的甜瓜、西瓜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西部瓜王”。收集整理了新疆甜瓜地方品種,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資源。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種,種植面積曾覆蓋新疆主要商品瓜産區的80%,在吐魯番、鄯善縣等地涌現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年復一年,青絲變白髮。直到2017年,87歲高齡的吳明珠才戀戀不捨地放下工作,和兒子到重慶生活。

  新疆有她無盡的牽掛

  “在重慶的頭幾年,媽媽一直待不住,經常叫着要回新疆。我問,你回去幹什麼?”吳明珠的兒子楊夏説,“媽媽説,地裏活要幹啊……我要育種啊……我要授粉啊。”

  新疆,有吳明珠畢生所繫的事業,有並肩奮鬥的同事,有嚴格要求帶出來的弟子,有和老鄉的深厚感情,還有她對愛人的記憶,這些都是她的牽掛。

  吳明珠回到新疆的這段日子裏,一個場景讓同行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諮詢新疆工作站主任謝樹燕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7月14日,吳明珠來到位於鄯善縣的自治區葡萄瓜果研究所,坐在輪椅上的她,低頭輕撫着一個甜瓜,口中喃喃道:“這是我種的瓜。”停頓片刻,又説道:“這是我們種的瓜。”之後久久沒有説話。

  謝樹燕想到了吳明珠的丈夫楊其祐。“你知道他們的婚禮是怎樣辦的嗎?”謝樹燕問。

  楊其祐是吳明珠的大學同學。吳明珠決定到新疆工作是臨行前兩天才告訴楊其祐的。楊其祐非但沒有反對,自己隨後也來到了鄯善縣工作。

  1958年春節,楊其祐來到鄯善縣和吳明珠結婚。吳明珠向同事借了一間房,為婚禮準備的所有,是兩人花50元錢買的喜糖。

  在吐魯番工作的幾十年裏,楊其祐始終陪伴在吳明珠身邊,特別是在甜瓜種子資源收集和遺傳育種方面,給予了她技術上巨大的支持。可惜,57歲的楊其祐因胃癌過早離世。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楊其祐艱難地伸出三個手指,笑瞇瞇地祝賀吳明珠三連冠:那天,吳明珠培育的三個新品種甜瓜——皇后、芙蓉、鬱金通過品種審定。

  丈夫去世5天后,吳明珠就返回了工作崗位。多年後,在一次採訪中,吳明珠説:“楊其祐去世,是我一生中最難過的時候,我的事業裏有他的希望,他走了,我只能用加倍的時間投入工作才能對得起他。”

  作為妻子和母親,吳明珠知道自己欠家人太多,大兒子楊夏出生3個月,就被她送回老家,女兒楊準,從出生她就沒帶過。孩子們小時候一直把舅舅、舅媽當作爸爸、媽媽。

  人們把最大的敬意送給她

  如今,吳明珠已逾鮐背之年。每當出現在公眾視野,認得她的人依舊很多。有人前來問候,有人想合影留念,有人感慨她的家國情懷時會悄悄抹去淚水。

  7月17日,在吐魯番市高昌區,清晨7時才去過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見過她的弟子,下午她又出現在入住酒店的大堂。

  “我一直很敬仰吳明珠奶奶,我能和她拍張照嗎?”從事導游工作的迪裏拜爾·阿不都看見吳明珠後激動地跑來問。

  拍完照後,迪裏拜爾含着淚,拉着吳明珠的手説:“感謝吳奶奶為我們新疆作了這麼大的貢獻,謝謝您!”

  “我孫子能和您合影嗎?”一位湖北來的游客拉着孫子笑着問。

  爺孫倆來吐魯番旅游,孫子葉智誠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吳明珠奶奶,靦腆的他讓爺爺幫忙問能否合影。

  “這是你一輩子的榮幸。”合影后,葉智誠的爺爺叮囑他,“一定要加油學習,長大後要為國家作貢獻。”

  7月18日,吐魯番小雨。這天,吳明珠要離開吐魯番,得知消息後很多幹部群眾冒雨趕來送別。

  老人坐在車裏緩緩向大家揮手。一位中年女士擠上前去,輕輕地擁抱她,親吻着她的手背。

  “一定要再回來看看啊。”

  “我們等您。”

  ……

  車漸漸遠去,人們目光隨着車移動,有人依舊在原地,有人在擦拭臉上的淚,有人快跑幾步還在用力揮手……

  吳明珠曾説,她的世界很小,只能裝下瓜種,讓老鄉增産增收是她的目標。

  吳明珠的要求很高,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強,只有如此才能為國家添磚加瓦。

  她把畢生精力獻給了西甜瓜育種事業,只源於初心:“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