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三十四團推廣“孜然+”種植模式的實踐探索-新華網
2024 03/29 14:43:22
來源:二師融媒體中心

二師三十四團推廣“孜然+”種植模式的實踐探索

字體:

思路一變天地寬

——二師三十四團推廣“孜然+”種植模式的實踐探索

  幹旱地區種植什麼作物高産?“一地多收”如何實現?近年來,二師三十四團從做好“土”字文章入手,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多措並舉推廣運用農作物套播復播模式,在新品種選育、科學種植、提升機械化程度、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持續發力,向高效而行,讓職工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在茫茫戈壁上走出了“孜然+”的産業發展之路。

  轉變思路 打造助農增收新引擎

  天地啟春色,萬物生新意。3月22日,塔裏木墾區春雨初降,伴隨著絲絲涼意,記者走進三十四團十一連孜然試驗田,在一張張特寬膜的保護下,一行行新苗初露頭角,挨挨擠擠地聚在一起,在細雨中耳語著新一年的希望。

三十四團十一連孜然試驗田內,一行行新苗初露頭角。

  “這片試驗田採用的是特寬膜‘膜下滴水冬灌’冬播孜然技術,種植的品種是我們經過對比篩選出的‘新孜然3號’,眼下孜然長勢良好。如果今年試種成功,接下來將大面積推廣。”三十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羅劍洪説。

  羅劍洪口中的特寬膜“膜下滴水冬灌”冬播孜然技術,是三十四團對孜然早播高産技術的又一創新探索。該技術能夠實現孜然早播早發,在緩解春季農業機械作業壓力的同時,産生節水、增溫、保墑、抑鹽的作用。其中,4.4米特寬膜較常規膜可增加孜然播種面積40%,將一膜12行增加至22行,可有效提高孜然單産,為全面推廣“孜然+”種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三十四團十一連黨支部書記何朋正在向記者介紹孜然早播早發新技術。

  三十四團位于塔克拉瑪幹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中間地帶,是塔裏木河下遊最後一個灌溉單位,現有作物種植面積19.06萬畝,其中,棉花12.6萬畝、糧油作物2.5萬畝、紅棗3.86萬畝。受地緣因素影響,團場春季風災和低溫霜凍頻發,每年棉花受災重播面積比例為10%~20%,惡劣的生態環境制約著團場農業發展。

  為破解難題,三十四團黨委精準調研市場需求,緊盯市場變化,有效解決“種什麼”的問題。根據棉花苗期生長慢、土地覆蓋率低,孜然喜涼、生育期短、早播早發等特點,于2021年冬季開始探索利用機採棉膜上66釐米大行空間,推廣棉花套種孜然3.9萬畝。2022年,實現孜然總産854噸,平均單産22公斤,畝均增效400元。在變被動抗災為主動防災的同時,也通過合理規劃作物的生長空間和養分需求,保障了棉花的高産穩産,為種植戶帶來了額外收益,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肯定。

 持續發力 推動農業生産再提速

  俗話説:“變則通”。在前一年探索種植的基礎上,2022年棉花秋收後,三十四團黨委立足一個“早”字,在冬耕冬灌前便開展廣泛宣傳動員,安排下一年“孜然+”種植工作,動員職工群眾提前處理土地,增加單膜內套種、復播孜然的行數和每穴的下種量,孜然播種前進行包衣處理,並提前孜然播種時間,組織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進行全方位技術指導,力爭在有限空間裏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2023年,三十四團推廣“孜然+”模式種植10.7萬畝,孜然平均單産40.1公斤,總産4000余噸,産值1.41億元,職均畝增收1200元。

  三十四團四連職工袁菁菁是三十四團的“孜然高産戶”,這兩天,她的棉田裏剛播下孜然,正在滴水,為接下來的棉花播種工作做好準備。

在三十四團四連條田裏,一臺農機正在進行常規膜孜然播種作業。

  2023年,袁菁菁在團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抱著嘗試的心態初次在64畝棉田套種了孜然,實現每畝增加産值2520元,畝增收2350元,64畝土地共增加産值15.04萬元,成了該團推廣“孜然+”種植模式的直接受益者。今年,她繼續採用孜然“幹播濕出”棉花“膜下滴水春灌”錯時套種技術,對棉田套種的孜然進行加密種植,她種植的這塊地也成為兵團春季農業高品質發展暨防沙治沙現場會的觀摩點。

  提起“孜然+”種植模式,袁菁菁高興地説:“去年,我在棉田裏套種了孜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棉花套種孜然可以少澆一遍冬灌水,節省約1萬元的水費,而且棉花套種孜然還能防風、防蟲害,幫助棉花塑形,實現‘一地雙收’,既科學又高效。”

  孜然“幹播濕出”棉花“膜下滴水春灌”錯時套種、冬灌春不復水頂淩鋪膜播種孜然錯時套種棉花、孜然“幹播濕出”錯時套種玉米、孜然“幹播濕出”復播大豆……如今,在三十四團廣袤的田野裏,處處都能看見“孜然+”種植模式的應用。

 輻射帶動 賦能鄉村振興闊步走

  八連職工龐玉倫經營農機多年,今年,他看準商機購買了新播種機並進行改良,適用于孜然播種。龐玉倫説:“在2023年孜然高産高效的加持下,職工群眾的種植熱情空前高漲,紛紛主動要求種植孜然。當前正是春耕春播時節,我的播種機搶手得很,周邊連隊職工也在預訂,每天能播種100多畝地。”

在三十四團八連條田裏,一臺農機正在進行特寬膜孜然播種作業。

  今年,三十四團共投入746臺(套)農機具用于孜然播種工作。高效的機械化作業加快了孜然播種的速度,為團場農業生産按下“加速鍵”。

  “大家如今的種植熱情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八連黨支部書記張富安説,“最開始,大家都不敢嘗試套種或復播孜然,只有連隊‘兩委’成員和黨員帶頭種,是團裏開展了一係列工作,職工才接受了‘孜然+’種植模式。”

  三十四團通過抓政策引導、深入實地宣傳動員,充分調動職工選擇“孜然+”種植模式的積極性,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職工”利益聯結機制,引進了鐵門關市新之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織種植戶與鐵門關市新之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協議,由公司向種植戶提供種子,進行播種、採收等工作,最終孜然産生的收益與種植戶平分,讓種植戶吃上了“定心丸”。

  從“人無我有”到“人有我優”,三十四團積極利用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挖掘土地潛力,創造更多價值,讓“孜然+”種植模式在本地農業發展中脫穎而出,不僅被師市各團場廣泛推廣應用,還吸引了疆內地方鄉鎮及其他師市前來學習觀摩。今年以來,三十四團已迎接十三師、四師六十四團等單位觀摩學習十余次,二師鐵門關市孜然春播現場會在三十四團召開,兵團春季農業高品質發展暨防沙治沙現場會也在三十四團設置了觀摩點。

  春風浩蕩,産業花開。向科技要創新、向土地要效益的“孜然+”種植模式,已成為三十四團突破農業發展瓶頸、促進職工多元化增收的有效路徑。今年,三十四團全面推廣“多熟制”模式,實現“孜然+”種植13.5萬畝,釋放了團場堅定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清晰信號。三十四團黨委書記、政委寧豐表示,好技術要讓職工群眾用得上、得實惠。三十四團將繼續堅定信心、堅持不懈,不斷提高孜然的産量和品質,完善孜然的高産栽培技術,把産量做出産值,把産值做出效益,讓“孜然+”産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硬核”支撐。

  記者手記: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一變天地寬。“孜然+”種植模式的探索實踐表明,鄉村振興路上,不僅要有向天向地要産業的氣魄,還要有用“小産業”去撬動“大振興”的智慧。每一寸土地都蘊含著無限希望,每一項産業發展好了都是惠及面廣、造福一方的産業。種植戶生産積極性的提高,更讓我們感覺到,好機遇加上好政策,振興的不只是産業,鼓舞的更是人心。一粒粒“小小的”孜然,飽含著濃濃的鄉土鄉情,也承載著種植戶“大大的”致富夢。

  基層的故事寫不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種搶機遇的希望在升騰,一股謀發展的熱潮在涌動。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考中,三十四團,正在留下別樣的精彩。(李莉 張靜 成偉龍)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