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坎兒井精神”-新華網
2024 01/27 20:22:00
來源:吐魯番市委宣傳部

深入挖掘傳承弘揚“坎兒井精神”

字體:

  坎兒井是歷史上古代各族勞動人民創造的獨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主要分佈在新疆天山南麓的吐魯番市,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創造三大工程”,與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譽為我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也有稱與京杭大運河、四川都江堰、陜西鄭國渠、廣西靈渠、浙江它山堰譽為中國古代六大著名水利工程)。千百年來,潺潺流淌的坎兒井水澆灌着祖國西部萬畝良田,滋養着吐魯番千萬兒女,延續着獨特的綠洲吐魯番文化,為各族人民群眾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産。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吐魯番坎兒井遺存是人口聚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社會發展的重要見證,是人類在自然界活動方式的延續證明,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重要縮影,是中華優秀文化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總結提煉、廣泛傳承、大力弘揚新時代吐魯番坎兒井精神,就是歷史上各族人民群眾以愚公移山、感天動地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鑄就了“勤勞智慧、不畏艱險、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

  ——勤勞智慧,集中體現了各族人民群眾追求幸福、自力更生、努力奮鬥、尊重規律、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

  歷史上,各族人民群眾面對氣溫高、降水少、蒸發量大等自然氣候條件,克服極乾旱、日照強、大風多等環境影響,遵循客觀規律、依據地理特點、科學利用資源,通過辛勤勞動築造了坎兒井,是水資源與人智力巧妙融合的神奇創造,是各族人民群眾勤勞智慧的偉大結晶。

    一是吐魯番坎兒井巧妙利用天然地形高差形成自流井,無需任何動力,不耗費其他資源,通過人工暗渠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為農業灌溉、人畜飲水生活提供了重要水源,維持了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延續了千年綠洲文明,這是人類的偉大創舉,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建築奇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是新疆綠洲的“生命源”“生命泉”。

    二是吐魯番坎兒井是各族人民群眾在中原井渠技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坎兒井開挖定向、通風、採光、出土等施工技藝,油燈照明定位、木棍定向、繩語、“膝蓋”標尺法等智慧創造,開鑿、掏撈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精確暗渠、明渠及澇壩水位高度,實現了暗渠準確連接豎井,打通了井上井下通道,與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如:為防止大風將沙土刮進坎兒井,避免低溫將豎井凍壞,將葡萄藤、樹枝、雜草和木板等做井蓋;坎兒井春夏灌溉維護農業生産,秋冬儲水維持生態環境;在長距離地表引水和機電井取水前,始終兼有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的功能,體現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族人民群眾勤勞智慧創造。

    三是吐魯番坎兒井是古老的灌溉工程,蘊涵着寶貴的生態智慧,具有減少蒸發、防止風沙的作用和節約能源、降低污染的功能;坎兒井完整保留了豎井、暗渠、明渠、蓄水池(澇壩)等建築遺存,系統傳承了開鑿、掏撈、維修等高超技藝,真實記錄了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發展歷史,成為人類在極乾旱地區生存的成功範例。如:坎兒井水源自天山冰雪融水,輸水路線全程封閉,不受外界干擾污染,水質安全質量好,減少了蒸發流失,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科學理念。坎兒井在水土涵養、景觀塑造、生態改善、水土保持、氣候調節、生物保護等具有重要價值,是高效利用水資源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成功典範。

  ——不畏艱險,集中體現了各族人民群眾敢於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困難嚇到,不屈不撓、不畏艱險、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頑強意志。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吐魯番坎兒井在乾燥、炎熱、大風和荒涼戈壁灘開鑿、掏挖、掏撈,施工困難大、危險高,5個人一天勞動才能掘進兩米,鑿掏工程量非常巨大、任務異常艱巨,維修養護極其複雜。掏撈群眾要匍匐、蹲着、跪着、趴着,雙膝浸泡水裏,異常艱苦。一條坎兒井要頂烈日、啃幹馕、睡雜草,風餐露宿,櫛風沐雨,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人辛勤勞作、接續奮鬥才能完成。開鑿坎兒井穿越礫石層堅硬的戈壁,沒有現代化測量儀器和施工機械,主要依靠人力和坎土曼等簡易農具,在狹小地下空間施工,長時間浸泡冰涼的水中,經常面臨落石、暗渠坍塌的危險甚至危及生命。每條坎兒井要掏挖數十個甚至數百個豎井,有的豎井深達90米以上。歷史上戰亂時候,人們常常把老人、婦女和兒童及食物藏在坎兒井裏,躲避戰亂,抵抗入侵,防禦敵人。在重重艱險面前,各族人民群眾迎難而上,知難而進,面對生死較量不畏懼,千險萬難不退縮,靠辛勤勞動和持續奮鬥改變命運,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戰天鬥地的英雄主義氣概。

 ——團結奮鬥,集中體現了各族人民群眾命運與共、團結奮進、同舟共濟,頑強拼搏,甘於奉獻的團結偉力。

  坎兒井開鑿和掏撈挖土,提土絞土和傾倒土方,要各方顧全大局、齊心協力、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面對極端炎熱乾旱的氣候條件和巨大的掏撈困難,各族人民群眾為了生存發展,自立更生,不畏艱難,頑強拼搏,前赴後繼,矢志不移,全家出動,全村行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力擰一股繩,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曆盡千辛萬險,幾十年、幾代人堅守,篳路藍縷,全靠人力創造了總長度超過萬里長城的“人間奇蹟”。

  吐魯番坎兒井見證了新疆歷史的滄桑巨變。古往今來,各族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同呼吸、共命運、肩並肩、心連心,共同開鑿掏撈坎兒井,共同維修保護坎兒井,共同飲用坎兒水,共同生活在坎兒井周圍,共同傳承坎兒井文化,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互幫互助互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踐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重要論述,共同繪就“團結就是力量”的歷史畫卷,共同唱響“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偉讚歌,吐魯番坎兒井是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建設美麗新疆的歷史見證,是各族人民群眾堅韌不拔、增進團結、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徵。

 ——自強不息,集中體現了各族人民群眾不等不靠,積極進取,守望相助,和衷共濟,不懈奮鬥的高尚情懷。

  吐魯番坎兒井,是各族人民群眾以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獨立自主求生存、自力更生敢擔當,戰勝艱難困苦鑄就的偉大夢想。坎兒井掏撈、維修、管護、使用和文化傳承過程中,各族人民群眾展現出無懼無畏的擔當氣質、苦幹實幹的過硬作風、不計報酬的奉獻意識和愛國愛家的大愛情懷,是偉大的精神力量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吐魯番坎兒井飽含傳統文化、充滿時代活力、富有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旅游、生態、建築、水利、經濟和社會價值。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吐魯番坎兒井精神,是孕育獨具魅力新疆綠洲文明傑出代表,與紅旗渠精神等一道,廣泛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秀品格,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群眾思想和血脈,跨域時空、歷久彌新,感人肺腑,啟人深思,促人奮進,為建設現代化美麗新疆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強大動力。吐魯番坎兒井精神,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是各族人民群眾承古揚今、厚文生力、循優做強鑄造的文化之魂,是偉大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創新精神在“火洲”大地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現代化美麗新疆薪火相傳、奮發有為、歷久彌新的精神坐標和力量源泉,來自不易,彌足珍貴。

  我們要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實施文化潤疆和旅游興疆戰略,深入推進文化潤疆先行區建設,認真學習、系統研究、廣泛傳承、持續宣傳、大力弘揚“吐魯番坎兒井精神”,深入挖掘時代價值,講好吐魯番坎兒井故事,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凝練偉大精神內涵,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各族群眾增進文化自信,增強“五個認同”,凝心聚力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孫世鋒)

【糾錯】 【責任編輯:董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