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6月28日電(記者林建楊、莊雲凱)2022年夏天,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踏上雪域高原,開啟為期3年的對口援藏工作。三載春秋,跨越3700公里,這支隊伍用實幹和創新連接起京藏兩地的情誼。全體援藏幹部人才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民生改善、産業賦能、教育發展等多個領域,書寫下新時代的援藏答卷。
高原土地的“幸福果”
“15號草莓棚有些小問題,您看看滴灌帶用不用挪挪呀?”“不用挪,緊緊滴灌帶就行。”“這個大棚的苗還需不需要澆水?”“這個時候天氣熱,一天澆一次水就行。”……在拉薩市尼木縣吞彌現代農業産業園裏,北京第十批援藏幹部、尼木縣農業農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長牛堯琪正在與遠在北京的專家溝通交流草莓種植問題。而在尼木縣,這樣的遠程“會診”已成常態。
尼木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適宜發展高原種植業。然而,牛堯琪和同事通過深入走訪調研發現,雖然當地群眾種植蔬果的意願比較強,但種植蔬菜經濟效益比較低。結合實際情況,他們決定在尼木縣發展包括草莓、櫻桃等在內的有機農業,並引進北京的先進種植技術。

在北京援藏項目的支持下,這裡的大棚裏裝上了各類監控設備,方便專家時刻關注棚內狀況和苗木長勢、為種植農戶答疑解惑。“之前一共兩個棚,一年的經濟收入四五萬元,現在有了北京援藏項目帶來的先進技術和專家專業的指導,一個棚的草莓種植收入將近十萬元,我們家的生活質量好了很多!”當地一位農民説。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引進先進技術助力農民增收;建立現代農牧業園區,為産業優化注入動能;建立組團推介機制,推動西藏優質農特産品走出去……援藏團隊不僅“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為西藏農牧業發展留下了帶不走的隊伍和成果。
高原人民的“致富路”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的常木村與措麥村之間,曾橫亙着一條狹窄坑洼、蜿蜒曲折的土路,雨季泥濘難行,旱季塵土飛揚,車輛難以通行。彼時,村民出行需要徒步一小時,還常常因為道路中斷而被迫繞路,農牧産品運輸受阻,文旅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樣的狀況既帶來安全隱患,也阻礙了兩村的發展。
2023年,隨着北京援藏資金注入,“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公路改建項目正式啟動。2024年10月,公路提前一年竣工通車,兩村的交通運輸效率大幅提升,文旅資源也得到激活。常木村村委會主任赤列感嘆:“現在家家有車,幾分鐘就能到鄰村!”

如今,常木村的拖拉機得以滿載青稞駛向市場,措麥村裏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現代化精品民宿。這一條全長僅有6.5公里的道路,不僅成為了村民們的“出行路”,更為他們開闢了“致富路”。北京第十批援藏幹部、堆龍德慶區住建局副局長王瑋透露,下一步將依託公路串聯旅游資源,規劃徒步路線和生態景點,讓更多游客領略藏地文化。
從道路改建到公園建設、從應急水源到醫療中心,援藏團隊用實際行動,推動援藏項目在民生改善、基層治理等領域全面開花,切實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高原花朵”的好學校
在拉薩市城關區第十小學的教室裏,隨着上課音樂響起,學生們迅速回到座位上,看向老師,迎接新的一課。這所佔地3.5萬平方米、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的小學於2024年8月投入使用,而在城關區的另一邊,作為北京援藏重點項目之一的拉薩市實驗小學東城分校改擴建及本部維修改造項目也已完成竣工驗收。

近年來,隨着城關區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資源愈發捉襟見肘,學位緊張成為了制約城關區教育發展的關鍵瓶頸。新建和擴建雙管齊下成為了擺在城關區政府與援藏團隊面前的“最優解”。城關援藏團隊不僅通過多方努力協調援藏資金,還全程參與規劃、施工監督工作,確保工程質量與進度。
數據顯示,拉薩市城關區第十小學的約1620個學位有效緩解了入學難問題,拉薩市實驗小學校區改造惠及約5000名學子。北京第十批援藏幹部、城關區發改委副主任鄧巍&&:“北京援藏不僅僅是資金的投入,更是教育理念的傳遞、教育模式的創新。我們希望通過援藏資金的投入,能夠帶動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促進京藏兩地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互補。”
據統計,自2022年7月進藏以來,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圍繞完善基礎設施、智力支援、産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支援六大領域,累計協調落實援藏資金11.6億元,實施各類援藏項目73個,資金下達率、項目開工率、項目完工率、投資完成率均創歷史新高。
北京對口援藏31年來,已累計派出10批共1300余名援藏幹部人才。他們立足自身崗位、發揮各自才幹,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服務保障民生、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完)